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经济发展状况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经济发展状况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经济发展状况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2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34.0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0亿元,增长14.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7%、40.9%和46.4%。

与上年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完成工业增加值1969.7亿元,增长21.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6.5%,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1亿元,增长27.5%。

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9.5%,产业朝着集群、集聚、集约方向发展。

畜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分别提高1.5和2.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亿元,增长14.2%;旅游业总收入1429亿元,增长34.7%。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5%。

成功举办了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首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组织了香港招商等活动。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省直机关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分别减少59%、52%和27.4%,投资环境得到优化,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氛围正在形成。

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500亿元,增长152%。

开放的力度、开放的效果多年没有。

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650亿元,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1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0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比上年多增6.1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分别实际增长12%和15%。

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3.45岁。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7万元。

把扩大产业投资作为投资工作的重点,完成工业投资1820亿元,增长69.5%。

大力调整工业结构,明确了加快培育和发展的重点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召开了白酒、烟草等重点产业发展大会。

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努力提高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出台支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5]全年种植业增加值4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0.2%。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5.56万公顷(4583.40万亩),比上年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53.61万公顷(804.15万亩),增长1.3%;烤烟种植面积20.00万公顷(300.02万亩),增长9.5%;蔬菜种植面积70.85万公顷(1062.75万亩),增长9.4%。

主要农产品中,油菜籽、蔬菜、茶叶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9.1%、7.7%和6.9%。

受旱灾影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产21.2%,其中玉米减产41.3%,稻谷减产31.8%;烤烟减产11.6%。

全年林业增加值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全年畜牧业增加值221.72亿元,比上年增长0.3%。

猪、牛出栏数继续增长,肉类总产量179.95万吨,比上年增长0.5%。

禽蛋和牛奶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5.7%。

全年渔业增加值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水产品产量10.88万吨,比上年增长23.8%。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15万公顷(107.25万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133.84万公顷(2007.60万亩),比上年增长5.6%。

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
0.68亩。

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185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3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2.40亿元,增长16.1%。

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额17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商品零售额1578.22亿元,增长18.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1%,在监测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除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价格比上年下降0.1%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食品价格上升幅度最大,达13.5%。

全年进出口总额48.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

其中,进口总额1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8%;出口总额29.85亿美元,增长55.5%。

[4]
2012年任务和目标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30%,进出口总额增长30%。

[5]
区域工业
贵阳城市经济圈及安顺市——加快打造以烟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磷化工、铝工业、现代中药、特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中心区和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集中治理,环保设施与园区其他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金阳新区开发开放。

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围绕能矿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能源、以煤化工为主导的优势原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电力、煤及煤化工、黄金等工业项目和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示范基地。

遵义市——加强与成渝经济圈、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联合与合作,重点做大做强名优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家用电器和竹纸一体化等优势产业。

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铜仁地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特色食品、民族药业、林纸一体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水电、特色矿产资源加工。

黔中经济区
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50公里以内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公里的辐射圈。

黔中经济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铁路穿区而过,加之高速公路的建设,整个区域将逐步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路网。

此外,经济区内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工企业基础较好,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居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产业发展
2011年一季度、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34.56亿元和1067.53亿元;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1%和11.6%,分别高于上年同期1.9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预计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增长速度达到14%以上,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以上。

一季度、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9.4%和46.8%,上半年比一季度提高7.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占比由一季度列第二提高到上半年列第一。

一季度、上半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3%和37.7%,上半年比一季度提高7.4个百分点。

一季度、上半年和1-8月,全省服务业完成投资分别达到506.73亿元、1335.9亿元和1812.06亿元,投资规模均保持第一;增长速度分别为110.1%、
90.5%和76.8%,分别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4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投资分别占全省的63.4%、61.7%和62.81%。

贵阳国际金融中心、多彩贵州城、贵阳高新信息软件中心、贵州物流新城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一季度、上半年全省服务业领域税收分别实现114.63亿元和257.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4%和43.74%,增幅由比全省税收收入低10.52个百分点提升到高18.19个百分点。

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的比重由一季度的41.71%上升到46.59%,上升了4.88个百分点。

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有新发展。

8月末,基
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71.4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1%,1-8月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达到54.04万人和531.02万人。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启动实施,全省开展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县达73个,其中今年新增试点县52个,新农保和城居保覆盖率达82.95%,高于全国平均60%的水平。

[6]
贵州旅游业发展面临问题:一是发展理念比较落后,创新意识不强。

二是产业
规模小,发展方式粗放,综合竞争力不强。

贵州旅游企业“散、小、弱”较明显,星级酒店仅占全国的1.8%,其中五星级酒店仅占全国的0.54%,全国倒数第四;全省旅行社仅占全国的0.92%,全国倒数第三,旅行社接待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仅占全国的0.64%和0.2%。

三是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发展活力不强。

五是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人才支撑力不强。

这些问题急需在发展中加快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