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CT、MRI诊断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CT表现:CT为首选检查方法
直接征象 局部增大,软组织肿块形成,边缘不整 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 间接征象 胆胰管扩张 周围组织、脏器浸润 胰周淋巴结肿大 肝转移灶 增强扫描:少血供,血管侵袭。
动脉期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影,与明显强化的正常胰腺 形成鲜明对比 实质期扫描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必须强调动脉期扫描的重要性)
急性胆囊炎,胆囊周围有液体渗出,合并肝脓肿
慢性胆囊炎
胆囊变小 胆囊壁增厚 胆囊壁钙化 合并结石 增强扫描:胆囊壁强化
慢性胆囊炎: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
胆囊结石
CT表现
高密度结石:单发或多发、圆形、多边 形或泥沙状高密度影 等、低密度结石:常规CT扫描不易分辨
MRCP示高信号胆汁内见低信号充盈 缺损
弥漫性脂肪浸润:全肝密度降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 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 局灶性脂肪浸润:肝叶或肝段局部密度降低 CT值测量低于正常:正常肝脏密度高于脾,如肝与脾 CT值之比小于0.85,可诊断脂肪肝
增强扫描:肝脏强化程度低于脾,肝内血管在肝 实质内显示特别清晰、无受压表现
弥漫性脂肪浸润
局灶性脂肪浸润
正常肝脏CT表现
密度均匀,实质性,轮廓光滑、整齐 CT值50~60Hu,高于脾、胰、肾 肝内门静脉、肝静脉呈低密度条状或圆 形影,增强后成高密度影。肝动脉及肝 内胆管一般不显示
• 肝动脉期(图a~图c) 扫描:肝动脉明显 强化而肝实质无强 化,脾不均匀斑片 状强化 • 门静脉期(图d~图f) 扫描:可见肝右、 中、左静脉汇入下 腔静脉(图d),门 静脉表现为高密度 分支影(图e),肝 实质明显强化,脾 呈均一强化
肝胆胰脾CT、MRI诊断
肝脏检查方法
CT
检查前空腹5~6h 检查前30min口服2%泛影葡胺500ml 体位:仰卧,屏气 范围:膈顶至肝下角 动态增强扫描 T1WI,T2WI,脂肪抑制技术 MRCP
MRI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造影剂总量80~100ml,速率3ml/s。 根据肝脏的动态增强曲线将其分为3期:动脉期、门脉期、平衡 期。 动脉期:腹主动脉的强化已到峰值,肝实质的强化尚未开始或 轻微,脾脏的强化开始,呈不均匀斑点或斑片状,标志着动脉 期的开始。起始时间约为注射造影剂后的20~25s,持续时间约 15~25s,故动脉期的中止时间是40~45s。 门脉期:肝实质的峰值期相当于门脉期,这期间大量含造影剂 的血液从脾脏和消化道脏器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肝实质显 著强化。起始时间60~65s,持续时间约60s。 平衡期:造影剂在肝内外分布达到平衡,肝内血管影消失,出 现时间约为100~120s。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应视为肝脏特别是肝癌检查的常规方法
脾大,脾梗塞 门静脉扩张,血栓形成 侧支循环形成:脾门脾周、胰周、贲门胃底、 食管下段及腰旁静脉血管增粗扭曲 腹水
肝裂增宽、胆囊外移;门静脉增宽、血栓形成
贲门、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大量腹水
肝硬化结节:T2WI低信号,T1WI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无强化
脂肪肝
CT平扫:肝实质密度减低
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呈高 密度改变;静脉期造影剂迅速廓清,病灶呈低密度, 呈现“快进快出”;延迟期,病灶继续呈低密度,假 包膜可有强化
肝细胞肝癌
此外,还有:
癌瘤处体积增大,轮廓呈局限性隆凸 肿瘤压迫肝门或肝裂,使之变形或移位 门静脉癌栓:增粗,密度不均,充盈缺损 邻近器官(胃、胰、肾)受压移位 附近淋巴结肿大,腹水,腹腔转移 肝硬化
胰腺癌
胰腺癌MR表现:
肿块 T1低T2稍高信号 肿瘤强化不明显 胰管、胆管扩张 胰周浸润 血管受累 淋巴结肿大 肝转移灶
胰头癌:胰胆管阻塞扩张
胰腺癌:包绕周围血管并肝转移
胰腺癌肝转移
胰腺癌:门静脉海绵样变
胰头癌:胰头肿块伴胰 管、胆总管扩张
动脉期
静脉期
肝脏动态增强MR表现
肝脏常见疾病CT、MR诊断
肝脏弥漫性病变
肝硬化 脂肪肝
肝囊肿 肝脏炎性病变
肝脓肿
肝脏肿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肝细胞肝癌 肝脏转移瘤
肝硬化
肝脏大小改变
早期肝脏可增大 中晚期肝叶增大和萎缩,肝各叶大小比例失调
尾叶、左叶外侧段增大,右叶、方叶萎缩 部分也表现右叶增大,左叶或尾叶萎缩
肝内胆管结石
胆总管下端结石
胆总管下端结石
胆总管多发结石:轴位T2WI示胆总管内类圆形低信号 影(箭示),MRCP示胆总管内多发类圆形充盈缺损
胆总管下端结石:MRCP示胆总管内充盈缺损
胆囊癌
平扫:
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 腔内型:胆囊腔内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 肿块型:多见,胆囊腔被软组织肿块占据
MR表现
胆囊: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胆管:T1WI不易显示,T2WI高信号
胆道常见疾病的CT、MR诊断
胆囊炎和胆囊结石
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胆囊癌 胆管癌
胆系肿瘤
急性胆囊炎
胆囊增大,直径大于5cm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超过3mm--可见 增厚的胆囊壁有明显均匀增强 胆囊周围水肿形成胆囊周围环形低密度 胆囊周围可有液体渗出 胆囊坏死、穿孔,胆囊窝可见包含有液 平面的脓肿
胆管癌
上段胆管癌:包括左、右肝管、汇合部、 肝总管的肿瘤,也称肝门部癌 中段胆管癌:指肝总管胆囊管汇合部以 下至胆总管中段的肿瘤 下段胆管癌:为胆总管下段、胰腺段和 十二指肠壁内段的肿瘤 上段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50%
胆管癌
平扫:
上段癌:可见肝门肿块,伴肝内胆管扩张 中、下段癌:肝内和近段胆管扩张,扩张胆总管突 然变小或中断处即为肿瘤部位,可见局部胆管壁增 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
肝多发多血供转移瘤
胆道检查方法
CT检查
扫描前准备 与肝CT扫描相同 扫描范围;肝门至胰头部
层厚、层间隔 3~5mm
必要时增强扫描 MR检查
T1WI,T2WI,脂肪抑制
MRCP 必要时增强扫描
胆道正常CT、MR表现
CT表现
胆囊:卵圆或茄形,在肝的左内段和右前段之间,4×5cm, 胆汁密度均匀,CT值略高于水,壁厚1~2mm 肝外胆管:1/3显示,<6mm,肝内胆管一般不显示
正常胰腺CT、MR表现
MR表现
T1WI和T2WI,均匀较低信号,与肝类似 脾静脉无信号勾画胰腺背侧缘 腹膜后脂肪高信号,勾画胰腺前缘
正常胰腺与胰腺脂肪浸润
脂肪抑制T1WI
脂肪抑制T2WI
胰腺常见疾病的CT、MRI诊断
胰腺肿瘤胰腺癌胰腺炎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MR表现
T1WI:均匀低信号区,中央可有不均匀 更低信号区 T2WI:信号很高 动态增强:血管瘤比肝癌信号增高更快、 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肝脏多发血管瘤
肝脏巨大血管瘤
肝脏血管瘤
肝细胞肝癌
CT平扫:
绝大多数为低密度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低、等、 高) 大者中央密度更低,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肿瘤边界多不清,少数可有包膜
增强:肿块早期增强不明显,而延迟扫描肿块 密度增高为胆管细胞癌特征 转移: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
上段胆管癌:肝门部肿块,延迟扫描呈高密度
胆总管下端肿瘤,双管征
肝总管下段癌
胰腺检查方法
CT
检查前空腹5~6h 检查前30min口服2%泛影葡胺500ml,上床前即刻 口服500ml 取仰卧位 3~5mm的层厚和层间距(薄层) 动态增强扫描 T1WI,T2WI,脂肪抑制技术 MRCP
肝细胞肝癌
MRI表现
T1WI:肝癌呈低信号,境界常不清,癌瘤 中央常有更低信号区 T2WI:信号高于肝,常不均匀 肿瘤边缘有时有一低信号包膜
增强方式同 CT ,表现出“快进快出”的 特征
门静脉癌栓:高信号块影
肝癌:快进快出,假包膜延时强化
肝癌:快进快出,假包膜延时强化
肝癌伴门脉右支及主干内癌栓形成
肝囊肿
CT表现:
平扫:类圆形水样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密度均 匀 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MR表现:
T1为单发或多发低信号病灶,信号均匀,轮廓清 晰 T2为明显高信号,看不出囊壁 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肝脓肿
病理:炎症→坏死、液化→脓腔 CT表现 平扫: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边缘模糊 对比增强:典型脓肿由内向外分, 内 坏死区:低密度,不强化 脓肿壁及分隔:环形强化及蜂房状强化 水肿带:低密度 外 周围反应带:动脉期一过性强化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MRCP示胆囊内充盈缺损
胆管结石
CT表现
高密度结石多见 肝内胆管结石:点状、结节状、不规则状,与肝管 走向一致,常伴有周围胆道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