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
钙化、脂肪变性
低密度
高密度
稍低密度
混杂密度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间隔
宽窄不一、方向不定---间隔征(原来的
包膜由于癌瘤发展而残留在更为扩大的 病灶中) 肝表面凹凸不平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增强)
供血
1)正常肝脏供血:20~30%由肝动脉供血、 70~80%由门静脉供血 2)肝癌供血: 90%由肝动脉供血 10%由门静脉供血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脓肿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脓肿
MRI表现 1、形态及边缘:圆形、椭圆形边缘锐利 2、信号: T1WI像-低信号、但不均匀,脓肿壁信号略高于脓腔 而低于肝实质,厚薄均匀,外侧可见低信号水肿带 T2WI像-大片状高信号、中心信号最高类似于靶征, 部分脓肿为多房、腔内可见信号分隔 3、增强扫描: A.脓肿壁轻-中度增强,内壁光整可有分隔强化信号 略高 B.脓肿周围肝实质因充血可有高灌注异常
肝硬化CT表现
肝外形的改变:表面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 调;肝裂增宽;晚期可普遍萎缩。 肝密度改变:平扫密度不均—脂肪变性时密 度不均匀减低,再生结节为相对高密度;增 强后强化均匀。 门静脉高压继发改变:脾大;门-腔侧支开放。 平扫时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蚯蚓状影, 增强可证实为血管影像。
MRI表现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三、MRI表现 信号 1、 T1WI像低信号、T2WI像高信号 2、瘤灶中心可有脂肪变性、囊变、坏 死、出血等而出现不同的信号 镶嵌样结构: 纤维间隔或坏死灶将有活性的瘤结节分 隔使瘤内信号不均 重T2像:TE时间的延长而信号逐渐减低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三、MRI表现 假包膜(纤维组织和受压的肝组织): T1WI像肿瘤周围窄带状低信号 T2WI像显示不清 瘤周水肿: T1WI像显示不清、T2WI像高信号 静脉瘤栓:血管流空信号消失呈T1WI像 高信号、T2WI像低信号
2、增强区域进行性向心性扩展 3、延迟扫描呈高或等密度充填时间: 一般大于3分钟、通常7~15分钟、最高达20~60分 钟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
CT平扫
CT强化
延迟扫描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MRI表现:是最好的检查方法 1.形态及边缘-类圆形、边缘清晰 2.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 号,信号强度随TE时间延长(≤120ms) 而增高,称为灯泡征,一般瘤灶信号均 匀,大的病灶因血栓或纤维瘢痕而信号 不均 3.增强扫描 周边结节样或棉絮样强化,逐渐 向中心扩展,延迟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充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 般无临床症状,个别有发热、贫血、腹 痛等症状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病理: 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 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得名 2、镜下:由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 根据瘤壁的厚薄分为--薄壁型(壁薄腔大)
肝囊肿(liver cyst)
胆管发育异常形成的小胆管丛; 可单发或多发,多无临床症状, 可与肾、脾、胰等其他器官囊肿 同存。
肝囊肿(liver cyst)
CT 圆形低密度区,水样密度,CT值0- 20HU。增强后不强化。 MRI 平扫:T1WI明显低信号,T2WI明显高 信号 增强:信号不增强;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正常表现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检查技 术
X线检查
1.X线平片:分辨力低,已逐渐被淘汰. 2.造影检查: (介入讲解) 生理积聚 口服法 (被淘汰) 静脉造影法 胆囊直接穿刺 直接导入法 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 术后引流管造影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正常表现
胆管 1、肝内胆管与门静脉分支伴行,平扫不能显示, 直径<2-3mm或小于伴行静脉的1/3 2、总肝管直径3-5mm,长30-40mm,平扫不能显示 3、胆总管直径<6mm,>10mm为扩张 ,长6-10cm 4、胆总管与门静脉间距<10mm 胆囊 1、空腹状态下胆囊壁厚薄均匀,正常厚度 2-3mm 、 >3.5mm为异常、>5mm为肯定增厚 2、 胆囊长径4-5cm、直径<5cm
增强
1)动脉期:增强明显,条状、结节状或片絮 状。乏血管者无增强 2)门静脉期:轻或中度增强,病灶与正常肝 脏对比明显,瘤中坏死出血区无增强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增强)
门静脉改变 门静脉主干或主支侵蚀破 坏中断消失或腔内形成充盈缺损、肝动 脉---门静脉短路 肝门及肝内胆管扩张 癌瘤侵犯或淋巴 结压迫胆管形成梗阻性黄疸 肝门或附近淋巴结转移
脂肪肝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定义
肝内甘油三酯储积>肝脏湿重的5%,光镜 下每单位面积见>30%的肝实质细胞出现脂变,
称为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简称
脂肪肝。
脂肪肝分类
根据脂肪变性累及范围
弥漫性脂肪肝(急性和慢性) 局灶性脂肪肝 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影像学诊断
厚壁型(壁厚腔小、个别呈裂隙状或完全闭塞)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CT表现 A.平扫
1、境界清楚的低密度、CT值30Hu 2、较大的血管瘤中央有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 的更低密度(瘤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坏死、 囊变、陈旧性出血等所致)
B.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 1、早期病变边缘呈高密度强化(块状或棉絮状)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
临床特征 1、结石嵌顿、梗阻是引起胆囊炎的主要原因 2、病理: 单纯性—黏膜层充血水肿 化脓性—炎症累及胆囊全部、囊内充满脓液、 浆膜有纤维素渗出 坏疽性--囊内充满脓液囊壁充血坏死穿孔 3、临床多见于45岁以下女性、右上腹痛向右 肩部放射、高热、黄疸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
CT
– 平扫: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整或不光整, 可有坏死,少见有出血或钙化 – 增强:多数病灶有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密度低于 正常肝。典型表现为病灶中心低密度,边缘环状强 化,最外缘密度又低于正常肝,称为“牛眼征”
MRI
– 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亮环 征”。 – 增强:环形强化。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检查技 术 检查前的准备
1、常规禁食8-12小时 2、应用低张药物减少胃肠道运动伪影 常规扫描 1、SE序列-TIWI 2、FSE序列-T2WI 3、脂肪抑制技术 增强检查 Gb-DTPA强化,胆管壁及胆囊壁增强 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 选择较长的有效回波时间,使含有大量活动质子具有 较长T2的胆汁获得重T2上呈高信号,肝实质及周围软 组织由于T2较短呈低信号,通过MIP及SSD等技术处理 获得胆管树的全貌.
肝硬化
a. CT平扫,肝明显变形,边缘凹凸不平,左、尾叶增大, 右叶缩小,肝周围可见带状水样密度区为腹水; b. MRI T2WI,肝变形,肝实质内可见混乱的细小网格结构
临床与病理 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单发或多发,临床主 要为发热、肝大和肝区痛 CT表现: 1.平扫 (1)圆形低密度,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 数可见气体影 (2)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脏, 2.增强扫描 (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 (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
肝转移瘤(metastasis)
转移途径
– 邻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胆囊癌,结肠肝 区肿瘤、胃或十二指肠肿瘤; – 经肝门部淋巴转移; – 经门静脉转移-消化道肿瘤; – 经肝动脉转移-肺癌
临床表现
– 除原发肿瘤症状外,肝大,肝区疼痛,消瘦、 黄疸,腹水等。AFP阴性。
肝转移瘤(metastasis)
肝区疼痛、上腹肿块、消瘦等
胎甲球(AFP)增高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形态及边缘
(1)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2)边缘清晰—有假包膜(晕圈征-Halo sign) 纤维组织增生 病灶周围肝组织受压 (3)边缘模糊—肿瘤浸润性生长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密度 1)低密度: 2)等或高密度:(少见) 3)混杂密度:囊变、陈旧出血、坏死、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检查技 术
CT检查 1、范围:膈顶-钩突,层厚10mm、层隔10mm、 重点区域3-5mm 2、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8小时以上,怀疑结 石者口服水或脂溶性造影剂,其他口服2%的 泛影葡胺 3、增强方式: a.静注60-65%泛影葡胺 b.静注60%胆影葡胺 c.口服碘番酸1-2片、12-14小时后扫描
脂肪肝
【CT诊断依据】
肝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
⑴ 轻度
⑵ 中度 示不清。 ⑶ 重度 晰可见。
肝/脾CT比值≤1
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 肝/脾CT比值≤0.5,肝内血管清
肝硬化
病因:炎症性、中毒性(酒精、药物)、胆 源性、心源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及原因不 明等。 病理:以肝细胞坏死、肝内广泛纤维结缔组 织增生、肝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再生结节为 特征的慢性肝病;晚期肝脏萎缩变小。 临床表现:慢性肝病症状。 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状。 合并症症状。
【影像学】
在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改变和脾大、门静脉高压的征象 方面与CT相同。T2WI上,肝硬化变细的血管和炎性纤维 组织表现肝实质内混乱的呈高信号的细小网格结构。硬 化结节一般T1WI表现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信号均匀, 无包膜,对比增强无明显强化
用超顺磁氧化铁(superparamaganetic iron oxide, SPIO)对比增强,硬化结节因含有Kupffer细胞,SPIO被 吞噬,T2WI上表现信号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