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影像诊断(pan)
扫描 2. 异常表现 病灶密度、大小、形态、数
目以及强化情况
CT与MRI诊断
CT检查方法: • 检查前5~6小时禁食; • 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的泛影葡胺 400~500ml,其目的是使胃和肠管显 影; • 常取仰卧位,层厚和层距为10mm, 扫描完全肝脏; • 先平扫,多需增强扫描。
正常CT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CT与MRI表现
• 肝内肿块: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缘不清,增强扫描时 肿块边缘较前清晰。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 化程度明显减弱,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的特点。MRI表现: T1WI表现为低信号,境界不清,T2WI表现为高信号, 常不均匀,有时肿瘤边缘可见一低信号环的包膜,增 强扫描肝癌信号可明显增强,可低于或高于肝脏实质 信号,边缘较前清晰,其中的坏死和瘢痕区无强化。
第三章 肝、胆、胰、脾
安徽医科大学附院放射学教研室
• 肝、胆、胰、脾位置邻近,关系密切, 不少疾病彼此影响,影象学检查方法是 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需要合理选 择,互相补充。
• 检查查的目的: • 确定肝脏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无、位置、
大小与性质; • 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 • 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其他病变。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
•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
•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 描时,早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以后随着 时间的延长,强化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密度 则逐渐降低,最后整个病灶被造影剂填满,病 灶与正常肝脏等密度,这个过程比较长,约 10~20分钟。而肝癌的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 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减弱,因 为肝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
• CT上肝脏呈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软组 织 密 度 影 , CT 值 为 50~60Hu , 高 于 脾脏等;
• 肝脏内门静脉和肝静脉显示为低密 度的管道状或圆形影,增强后明显 强化;
• 肝脏内动脉和胆管正常比较细小, 通常平扫和增强是,扫描都不能见 到。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 MRI 1. 正常表现 平扫,增强扫描 2. 异常表现 病灶的形态、信号强度、大
小、数目
MRI检查方法
• 常规使用自旋回波成象技术T1WI和 T2WI作横断和冠状面成象;
• 梯度回波快速成象技术; • Gd-DTPA增强扫描。
正常MRI表现
• 正常肝的结构均匀,其信号强度中 等,在SE序列其信号略低于脾而高 于背部肌肉;
• 血管呈低信号,显示良好; • 腹内脂肪呈甚高信号; • 气体呈极低信号。
• 门静脉受累和癌栓形成:CT增强表现为门静脉扩张, 内有充盈缺损。MRI表现为低信号的门静脉内有高信 号的块影。
伴发改变
• 肝硬化:50~90%的肝癌合并肝硬化, 30~50%的肝硬化合并肝癌。
• 腹水 • 钙化 • 胆管扩张 • 淋巴结肿大 • 远处转移
(四)转移性肝癌
(三)原发性肝癌
• 临床与病理 90%以上为肝细胞癌;病理上分 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可行AFP检查。
• 影像学表现 肝血管造影 可发现2cm的病灶;供血动脉增粗;出现 肿瘤血管;占位征象;血管浸润征象;肿瘤染 色和充盈缺损;静脉早显;门静脉改变(推移、 狭窄、癌栓形成而闭塞);
肝癌动脉造影表现
临床与病理 全身的恶性肿瘤约30~50%可转移到肝,以消化
道和胰腺肿瘤多见。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 境界不清,可钙化,增强扫描有时可出现“牛眼症” (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 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构成所谓“牛眼 征” )。
环形强化的脓肿壁和周围的无强化的低密废水肿 带构成了所谓“环征”(ringsing),90%出现“环 征” 一般多见双环征(水肿带+脓肿壁),周围没 有水肿则呈单环。如果脓肿壁的内层由坏死组织 构成不出现增强,而外层由纤维肉芽组织构成呈 明显增强,则可见脓腔外周的低密度环和周围低 密度的水肿带之间有一增强的脓肿壁外层环,即 所谓“三环征”。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 肿的特征性表现。
三、疾病诊断
(一)肝脓肿
• 临床与病理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 • 影像学表现 1. X线 2. CT 3. MRI
肝脓肿CT、MRI表现
• 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密度 • 边缘不清,有水肿环,壁强化 • 脓肿内积气 • MRI表现为长T1长T2。T1WI表现为
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区,边缘清晰, 周围有一圈略低于肝信号的晕,代 表肉芽组织。T2WI脓腔表现为高信 号,其周围仍有一圈低信号的晕围 绕,增强扫描晕环强化为高信号。
一、检查技术
• X线 • USG • CT • MRI • 肝动脉造影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 X线 1. 动脉期:肝脏内动脉分支边缘整齐,行
走自然,并有一定的规律,管经由粗变 细; 2. 毛细血管期:可显示多数毛细血管; 3. 肝实质期:肝脏密度普遍均匀增高。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
• CT 1. 正常表现 平扫;螺旋CT双期和三期
肝脓肿
膈下脓肿
(二)肝海绵状血管瘤
• 临床与病理 为常见良性肿瘤,多无症 状,病理上由血窦组成。
• 影像学表现 1. 动脉造影 肿瘤内出现“血湖”,呈爆
米花样染色,持续时间长;无肿瘤血管 和动静脉短路,可与肝癌鉴别。
2. CT 3. MRI
肝海绵状血管瘤
•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 瘤。其CT平扫与肝癌的表现相似,增强 扫描采用“二快一慢”的扫描方式90% 可与肝癌鉴别开来。所谓“二快一慢” 就是注射造影剂要快,开始扫描要快, 延迟扫描要长。
血管瘤MRI表现
• 血管瘤MRI表现为T1WI均匀低信号,较大肿瘤其 中心区结构不均匀且信号更低,为其中的血管和 纤维化所致。T2WI肿瘤信号很高,并随回波时间 的延长血管瘤的信号逐渐增强,有“灯泡征”表 现。90%的血管瘤具有上述特征。增强扫描早期 病灶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强 化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密度则逐渐降低,最 后整个病灶被造影剂填满,病灶与正常肝脏等密 度, MRI对血管瘤与肝癌的鉴别诊断优于CT、 U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