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ppt
马原第三章(已修改).ppt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 (1)服务的方向: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方式: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从自然 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的实际能力,是一种客 观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者(决定性因素)、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 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发 展水平和区分社会经济
时代的客观标志或依据.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 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是第一生产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为当
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说,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政治体 为切实维护、保障、扩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制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上层建筑, 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服务。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从存在时间看,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它们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从它们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它们规定和影响着其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 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 科学等。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
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社会的性质、社会 形态的更替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即社会意识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 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可以落后或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 政治法律思想与哲学、文学艺术等。)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注意: 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 域的具体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 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 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 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 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 的选择性,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 应程度。
形态。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 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 一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 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 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们
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 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依据: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一样, 都是客观的。 (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一样, 都是客观的。 (3)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的进化过程 一样,都存在着客观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渐进性与曲折性、跨越性的 辩证统一。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从基本适合, 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此存在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客观规律。 规律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注意:既然社会形态更替有客观规律,人们又何
以能够选择? 第一,人们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的选择,绝非违反规律的选择。 第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 展的基本趋势,这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和空间,而且各个国家和 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究竟选择何种社会形态要 从具体实际出发。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 选择,即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 史主动性的发挥程度。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
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认识社会历史具 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上,它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 有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就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 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
有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分。 有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与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非 意识形态的区分。 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 有鲜明的阶级性。 逻辑学、语言学除外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属于意识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设施、 组织机构的总和。 其中,意识形态又称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机构被称为 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 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 的强制性的暴力机构。 国体是指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界及在国 家中的地位。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意: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2、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或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3、经济体制与经济基础有所不同: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 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
社会形态 更替 特殊性 的表现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 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 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 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 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时可 根据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超 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客观 要求生产力ຫໍສະໝຸດ 社会化 大生产 机器化 大生产 铁 器
生产关系
适合 社会主义 打破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
适合 资本主义 打破
适合
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 打破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打破 原始社会
青铜器
适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人类社会最根 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它第一次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 方法。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的时代,不是以这 个时代的意识为依据,而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现实冲突中去解释。” 在实践上,它为我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尤 其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体制改革 的实质,就是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体制 性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
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起决定性 作用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经济 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 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 生产关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