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1.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A. 一直变小B. 一直变大C. 先变大后变小D. 先变小后变大【答案】A【解析】【解答】解: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同一方向移动距离2f,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选A.【分析】首先根据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确定像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解答此题.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5 厘米B.8 厘米C.10 厘米D.20 厘米【答案】A【解析】【解答】解: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即:u=16cm>2f,解得f<8cm,分析四个选项,其中的5cm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f<u<2f v >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焦距可能为()A. 5 厘米B. 8 厘米C. 10 厘米D. 15 厘米【答案】 D【解析】【解答】解:当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所以物距u=10cm+f,即2f>10cm+f>f,解得f>10cm,所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f<u<2f v >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A.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B. 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C. 黑板面反光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造成的D. 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答案】D【解析】【解答】A.凸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A不符合题意;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故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不变,B不符合题意;C.当黑板表面太光滑,光射到这里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反射光线方向的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就是黑板反光问题,C不符合题意;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导致的,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的知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日食、月食的形成,光射到光滑的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凸透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3.正午时,太阳光垂直照射水平地面,取一直径是15cm的圆形的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2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5cm,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则透镜的焦距是()A. 6cmB. 12cmC. 18cmD. 24cm【答案】 C【解析】【解答】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

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是没过焦点会聚的光斑。

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形成的光斑是焦距,即焦距是 12cm=18cm.故答案为:C.【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4.如图是媛媛同学在做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通过画图记录的物、像大致关系的四幅简图,其中不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 D【解析】【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同侧,A不符合题意;当物距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则像距大于物距u,B不符合题意;当物距等于像距,即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可知,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f<u<2f v >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降。

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 A【解析】【解答】在以上四个图中,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即乙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丙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长,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即丁图能正确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

故答案为:A.【分析】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5.用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下列关于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缩小的B.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放大的C.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放大的D.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缩小的【答案】 A【解析】【解答】(1)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所以显微镜最后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2)天文望远镜观察时,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这跟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所以目镜起到将物镜成的缩小的实像再次放大的作用,所以天文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物镜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起到将物镜成的缩小的实像再次放大的作用,但相对于物体,像是倒立、缩小的 .6.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应用这一成像规律的是()A. 投影仪B. 照相机C. 放大镜D. 近视眼镜【答案】 A【解析】【解答】观察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清晰的像,故f<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是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清晰的像,是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7.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A.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B.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C.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D.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答案】 B【解析】【解答】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成的像在凸透镜后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这是胶片的位置,如果用短焦距镜头,其焦距本身就很小,像的位置变化不大,当用这种傻瓜照相机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相机镜头距离发生改变时,像距的变化范围很小,像的位置变化不大,可以认为能成近似清晰的像,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当焦距较小时,凸透镜所成像在较小的范围内。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次光学元件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由图分析正确的是()A. 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 照相机是根据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C.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且像变小D. 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答案】 C【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u v, 故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A不符合题意;B.投影仪是根据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C.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且像变小,C符合题意;D. 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由于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由图可知,u < v, 故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9.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

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

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A.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B.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C.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 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答案】 B【解析】【解答】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透明塑料瓶相当于这样的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0.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漫反射,若眼不在反射光束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是亮的B. 把来自光源的光向四面八方的反射是镜面反射C. 当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D. 用激光器射出一束光线,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答案】 C【解析】【解答】解:A、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若眼不在反射光束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是黑的,A不符合题意;B、来自光源的光向四面八方的反射是漫反射,B不符合题意;C、当光从空气射凹透镜时,出射光线会远离主光轴,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C符合题意;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但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相等,D不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