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及思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及思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及思考
内容摘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基本条件。

便捷高效、配套完备的现代交通体系为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被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交通运输和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已成为交通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缺乏建设资金始终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首要难题。

本文拟从学术的层面,通过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现状的阐述,分析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从建设资金来源、使用办法、政策层面、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思路,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融资问题对策
目录
一、我国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特点 (1)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现状 (1)
(二)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手段存在的问题 (1)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的分析 (3)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办法的研究 (3)
(二)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 (3)
(三) 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的思考 (5)
三、对策和建议 (6)
(一)拓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6)
(二)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6)
(三)政策保障及政策优惠 (6)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创新发展 (7)
附录 (8)
参考文献 (8)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及思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基本条件。

便捷高效、配套完备的现代交通体系为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交通运输和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已成为交通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建设资金的来源,我国目前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企业资金、居民闲置资金、境外资金。

在目前国家投融资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下,加快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促进地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特点
经过20多年改革,我国投融资体制有了新的发展,与传统体制相比,其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在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表现为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投资方向呈现多样化,投资风险意识增强等新的特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现状
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商贸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地,是区域对外交流的窗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中心城市作为全国的综合运输枢纽,对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至关重要。

我国中心城市拥有铺装道路长度为17.6①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的10%左右,中心城市完成的客运量和货运量占全国运输总量的30%;中心城市共有出租车40万辆,占全国总量40.5%,公共营运汽电车12.3万辆,占全国总量的60.4%。

中心城市是交通运输的高度密集区,中心城市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纵观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其突出特点是:中心城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17.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1%的国内生产总值。

交通运输不仅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同时也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体现的物质载体,在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些中心城市往往具有地区最大的国际港口、航空港、铁路枢纽和高速公路网络,强大的集聚力使中心城市的资源配置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并对生产力发展产生放大效应。

中心城市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

只有实现中心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努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规模和质量,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条件之一。

①致公党调研组,《积极推进中心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北京,2004年。

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发达中心城市每年约以30%比率增加,主要以地方自筹为主。

在“八五”期间.地方自筹资金基本全部由省交通厅投资建设。

到“九五”和“十五”期间,各市地方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地方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

除中央专项投资和地方财政投入以外,部分社会资金和外资贷款逐步成为新的融资渠道。

(二)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手段的问题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较小,金融风险很大。

加之现有投融资体制的缺陷,更加大了金融风险,乃至政府风险。

直接融资,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中介,其风险完全由投资者个人承担。

而间接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盈余者以存未方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资金使用权有限期地让渡给资金短缺者使用。

其风险完全集中于银行等金融机构。

主要表现为:
l、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属性认识不够,对于无投资回报的公益性交通建设项目投入不够。

由于交通建设投资主要由地方财政投入,所以市场化筹措建设资金是各地解决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这一体制严重制约了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亟需配套性政策扶持解决建设资金。

2、交通规费收入及财政补助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作用有限。

目前,各地交通规费由于国家财政政策影响,可使用部分总量减小,省市补助数额有限且专款专用,难以满足交通新一轮发展的需求。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迁成本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更多金融风险。

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土地价格近年来处于高位,加之现有土地拆迁政策,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显著增加,建设周期增加、延长,建设投资收益难以保证。

4、现有各地交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较为分散,不利于实现交通投资的资源优化整合和规模效应。

各地国有企事业单位交通存量资产较大,但由于管理体制原因,未得到优化整合,无法形成交通整体合力。

交通国有资产经营运作方式、现有土地、房产使用属性和经营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5、贷款压力大。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目前银行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贷款把关较严。

按银监会意见,基础设施投资类公司只存在项目贷款,不存在流动资金贷款,这也使得争取流动资金贷款难度加大,并且原有的流动资金也随时可能被收回。

同时原有贷款正进入还贷高峰期,利息支付和还贷压力越来越大。

6、土地审批难。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各地政府土地供应趋紧,审批难度加大,这既影响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也影响到地方政府“以土补路”等灵活政策的实施。

7、招商引资难。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且由于政策变化大,回报率难以预测,投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投资者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

尤其对于公益性交通基础建设项目,更难以募集到建设资金。

8、收费公路负债高。

由于收费公路运转费用高,绕道逃费现象普遍,税费优惠政策难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