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 第3期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l.20 No.3 2007年8月Journal of Shanxi C ollege for Y outh AdministratorsAug.,2007【科研方法论】收稿日期:2007-05-16作者简介:尉天骄(1949—),男,安徽砀山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学术论文的特点与选题———学术论文写作研究之一尉天骄(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 要:正确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必要前提。
学术论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不可忽视:一是应当有创见,不能等同于工作总结或是经验体会;二是要有学术来源,不能脱离了学术资料而孤立地进行自我言说。
自主选题是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标志之一,选题产生的基础是对学术资料的阅读研究和对于实践的密切关注。
在此前提下,可以尝试通过联系、比较、质疑、综合等方式寻找到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特点;选题中图分类号:H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97(2007)03-0087-03 本文所说的学术论文,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即通常所说的文科)的学术论文。
文科学术论文的写作,与自然科学论文有相同的规律。
如,二者都要以概念为基本思维工具;都要运用逻辑,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等等。
但文科学术论文也有不同于自然科学论文的特殊要求。
以下选取文科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作粗浅的阐述。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全社会对论文的广泛重视,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由于社会很多行业在考核、晋升时大都有论文的要求,尤其是注重论文的数量,使得“全民写论文”俨然成为趋势,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于这一现象的利弊,此处不拟展开分析。
但由此而带来的对于学术论文的“泛化”理解或误解,却是学术论文写作中许多问题的起点所在。
因此,在讨论学术论文写作之前,需要先对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辨析,把“什么是学术论文”梳理清楚。
在实践中,常见到的对于文科学术论文的“泛化”理解是:把经验总结、零星体会之类的文章都视为“论文”。
以为自己所写既然不是文学作品,当然就是“论文”了。
就学术论文写作来说,这样的理解在起点上就有偏差。
笔者在此毫无尊学术论文、贬工作总结之类应用文的意思,不同的写作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应用文在各自的领域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不能因此而把它们与学术文章混为一谈。
学术论文有其严格规定性。
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学术领域的问题,它不同于一般的情况说明、工作总结和经验体会之类,它主要不是讲“是什么”、“有什么”,而是讲“为什么”、“怎么办”的。
如果缺少这样的实质性内容,那么,即使在文末加了几条注释,列了几个参考文献,似乎像是论文的格局了,其实还不能称为学术论文。
在表达上,学术论文以分析、论证为主,而不是以介绍、解释为主。
它通常是成系统的观点、见解,比一般漫谈式的杂感、随笔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学术论文与教材也不同。
经典的教材可能有创见,但不能要求所有教材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般来说,教材如能做到综述各家,理清知识线索,介绍新的信息,对于学习者来说已是惠莫大焉(目前充斥于市场的教材,有很多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但这是另外的话题,此处不拟展开)。
论文比教材要求更高,那就是———论文应当有创见。
目前,“泡沫文章”、“著书(文)不立说”的现象在学术界普遍存在。
不论这种风气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学术界都不应当表示认可,更不能加以赞赏。
针对这种浮躁的学风,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当谨记季羡林先生的话:“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
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1]论文要有创见,这是学术研究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大原则。
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又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
有了区分,才能既维护了学术研究自身的科学性,又保护了不同研究者的创78造才能。
1.衡量创见的标准有区别。
创见有大有小,可以是全新的、体系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与他人微殊的。
不能用专家的创新水平来衡量一般的研究者。
一般的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可以在后一个方面多做努力和积累,逐步发展到较大范围内的创新。
2.创新的领域有区别。
它可以体现为新观点、新理论的建立,也可以是新方法的运用,还可以是新材料的发现。
因此,以调查事实、整理材料或者考证真伪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只要提供了新的学术信息,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对学术论文还有一种误解的情况是:不知道写论文要与“学术共同体”对接,而把通篇“自说自话”看作自己独有的“成果”。
如果你看到某篇“论文”连一处引文、一个参考文献都没有而表示怀疑时,作者可能颇为得意地说:“都是自己的话,不是更好吗?”其实这是对于学术研究的规律、学术论文的特点缺乏了解。
写学术论文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完全依靠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它应当是“既有人,又有我”。
“有人”,指的是在论文中要对别人已经从事的研究有了解,有交代,否则你的“研究”就很可能是沙上建塔,或是在重复别人;“有我”则是要求在论文中要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只把别人的话复述一遍。
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都不可能是从零开始的。
科学哲学家们把科学的历程比喻为一条长河,我们正处于河流的中端。
他人的众多研究成果、方法、资料甚至是弯路、谬误等思想劳动成果构成了已有的学术资源,成为全社会共享的“学术共同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2]真正的学术研究,都要与“学术共同体”相连接,有所依傍,有所借鉴,有所继承,同时也要有所贡献,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科学学的研究发现,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劳动中,资料的调研差不多要占去1/3的时间。
对于学术论文的写作者来说,需要知道关于某个话题别人已经说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将要说些什么。
从这一点看,学者的研究与作家的创作是有区别的。
如果某个作家没读过很多书但能够不断拿出创作成果来,这不值得惊讶,而如果一个学者缺少学术资料的基础又能源源不断地写作(即俗话所说“读的书少,写的书多”),除了令人奇怪之外,恐怕只能怀疑他写作的水准了。
从一般规律看,无论哪一学科的研究,研究的起点基本都是来自对于事实的掌握和对理论的思考。
文科研究很少借助实验室里的实验、化验,因此,对于文科学术论文写作来说,文献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调查,限于篇幅,此处不详论)。
写论文有所征引是正常的,而毫无依傍、“自说自话”才是不可思议的,也不合乎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
最简单地说,学术论文的写作要以读书为基础。
不读书而整天苦思冥想“写什么”,当然难以有收获。
不读书或很少读书,写论文时很可能会产生另一种可笑的情况,就是在所知甚少的前提下,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一点思考当作“创见”。
常常看到有些大学生、研究生的文章,作者自言其研究是“新的课题,新的创见”,其实同类研究早就有了相当多的资料和成果,只不过作者了解甚少。
现在,许多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炒剩饭”式的研究,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客观上往往都与对文献资料的掌握不够有关。
学术研究的阅读,与一般消遣性的阅读不同,要特别注重阅读经典著作、最新著作和学术性刊物。
普通的教材、教参、普及读物,因其提供的主要是常识或基本素养,通常不能催生新的学术生长点,因而对学术研究的推动力不大。
在阅读学术文献的过程中,思维受到的激发是多重的:不仅在积累资料,孕育观点,还能够从中领悟文体规范,积累专业语汇,培养学术语感。
当然,阅读不是简单地往头脑里装信息。
积极的阅读通常与思考联系着,有时甚至需要沉浸在思考之中。
总结上面的论述,可以概括地说,关于学术论文的特点,有两点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要有学术来源,二是要有创见。
简单地说,写文科学术论文,一要读书,二要对资料进行研究和思考。
总之,学术论文写作既非高不可攀,也非轻易可成。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需要对学问怀有敬畏之心,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境界为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努力追求研究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成果,提高自身。
二、学术论文的选题独立从事科研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自主选题。
西方科学哲学家贝弗里奇说:“做研究工作的学生若是自己负选题的责任,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3]学生尚且如此,教师或其他研究人员就更加需要在学术领域中独立自主地选题。
选题的关键不仅仅是确立一个题目,而是确立研究论题以及它的范围。
论题从何而来呢?常见的理论研究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实践中的某一现象进行理论性的评说(不是就事说事,而是就事说理),二是对同类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为理论,三是从概念、理论节点出发形成新的理论见解。
对于一般的研究者(特别是初学者)来说,从现象、事实开始比从理论节点开始要容易些。
因此,研究学术者除了阅读文献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实践,抓住实践中值得研究的现象,探求其中的道理。
例如,目前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在教学中喜欢听具体事例,最好是故事,而不喜欢概括的知识,最不喜欢抽象的理论阐发。
这是教师在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
由此开始,可以展开理论思考: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评价这种现象?要不要引导?如何引导?……在这样的思考之中,问题就突破了它本来的现象状态,而具有了理论的意味。
论题来自阅读资料和关注实践,这是根本的基础。
至于论题产生的途径,在同样的基础之上却可以有所不同。
以下所说的几种方式不是完整的概括,但都是可以进行尝试的。
1.直觉。
通俗地说,直觉就在读书、思考甚至是休息时刻突然冒出来的某个念头、灵感。
艺术创作领域比较重视直觉,其实在学术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直觉。
直觉是自然的、本真的、纯粹发自内心的,是人的本能感受在刹那之间的综合。
它看似突如其88来,其实还是以研究者长期的积累、思考作基础。
当然,学术研究是有深度、有系统的理性思维,仅仅靠直觉是不够的,但是把直觉轻轻放过去也很可惜。
妥当的方法也许是:紧紧抓住“我何以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一点,以此为起点,把问题发散或延伸,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观点。
这样的努力常常会有效。
2.评说。
在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理论中,“论”与“说”是有区别的。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论”着重于发挥理论,“说”则着重于打动人心。
现代学者罗根泽也对此作过区分:“西洋所谓critcism,中国古代名之曰‘论’。
……‘论’比较偏于理论方面。
至偏于裁判方面的则曰‘评’。
”[4]一般而言,对于一个已有的实体对象进行评说,比围绕一个理论“节点”展开逻辑话语要相对容易些。
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读过的书、文章,看到的社会现象,其中就有很多可以评论的东西。
可以围绕书或文章进行评价,如旅美华人学者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是一部有影响的书,可以评价其中的教育学思想;也可以从某个角度评说某人的思想、成就,如评鲁迅的青年观对今人的启示;还可以对某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