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打通训练训练寄语高三复习训练要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复习训练都是处在“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复习文言文阅读,专注文言文,不注意与古典诗歌之间的相关性和“文”“白”间的相通性;复习现代文阅读,专注于其中某个板块的复习,不注意现代文阅读的共通性;复习阅读,只注意到阅读,不注意它与写作的联动性,等等。
这样复习训练的结果是:效益低下,条块分割,无法发挥复习的最大效益,有违语文学习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
所以,我们特意安排了这个分别以经典人物、传统文化为中心组建的专题训练,力求把文白打通、文体打通、读写打通,充分发挥每一篇文本和每一道试题的最大利用率和价值,实现训练效益的最大化,使高三复习训练成为一个有效、高效、有质量的过程。
打通训练一王守仁·经典人物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
华性孝,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
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
乙卯遇于黄家渡。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
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
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
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
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徐起,三发三中。
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不赴,请归省.。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性孝,士论多.之多:赞美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薄:攻击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面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省亲答案 B解析薄:逼近、迫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第一”即状元。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答案 A解析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王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2)(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呢。
”4.在宁王的军队将对安庆构成威胁时,王守仁不去救安庆而去攻南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
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为如果救援安庆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而假如攻打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之围自解。
(2)围魏救赵。
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
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
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
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
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给他取名叫云。
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
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
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当廷杖打王守仁四十下,把他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
刘瑾被诛杀,(朝廷)衡量其才能,(将他)调迁到庐陵做知县。
(守仁)入宫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守仁)受命平定福建叛军。
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
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
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们的后路,这样我们就腹背受敌了。
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
我们在湖中迎面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
”众人说“好”。
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
乙卯日两军在黄家渡相遇。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王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
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使京兵侵犯守仁,有的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
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
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
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
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行要求他射箭。
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
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就回家了。
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颖。
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观察过的事物。
(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呢。
”于是深信不疑。
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的经历。
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明朝正德三年(1508),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落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
王阳明惨遭此祸,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
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凉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
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常常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
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民给予了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
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了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
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王阳明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
这一改变,使王阳明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
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
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这与京城中“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
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
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
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
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王阳明一生中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院,在这里传习了第一批王学弟子,在他的《镇远旅邸书札》中提到陈宗鲁、汤伯元等16人。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在龙冈形成的,开山之作就是《龙场生问答》与《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