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及补充资料(配合教材和背诵版笔记使用)

教育技术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及补充资料(配合教材和背诵版笔记使用)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AECT’94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与传播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and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EACE’05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3、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相对比较科学的表述: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理论和实践。

4、ATI研究:是“能力——处理——交互作用”(Aptitude Treatment Interaction)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此类研究从媒体的物理特征转移到媒体对人类学习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研究人的学习和教学干预之间的关系。

5、元方法:也称“关于方法的方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具体“方法”逐渐积累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再认识,思考再思考,评价再评价。

6、教育技术的元方法: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就是教育技术的元方法。

7、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交叉学科。

8、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能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则成为正反馈,它可以使教学系统越来越偏离原来的目标,使系统发展变化。

9、负反馈: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则称为负反馈,它是使教学系统保持稳定的因素,使其表现出合乎教学目标的行为,是可控过程。

10、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式,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1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12、谐振律: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和学生接收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二者在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方面产生共鸣。

13、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14、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其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15、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关注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它的任务是对用于学习过程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图像讯息和非表象讯息的特征进行研究;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讯息结构化、系统化。

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能。

16、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17、程序教学: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

其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18、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直接为学生服务。

19、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过程的方法。

20、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 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1、Web Quest:类似于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实际问题进行自主研究,自主发现;是一种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写作交流的学习,基于资源共享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强调的是跨学科的学习,且主要是课外活动。

22、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23、教学资源: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

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教学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24、硬件: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场所等具体设施。

25、软件:各种媒体化的教学材料和支持教学活动的工具性软件。

26、潜件:指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27、非人力资源:指由教育信息、教学媒体和教学场所共同构成的学习资源。

28、媒体:Media 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二是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影片、计算机系统等。

29、电子媒体:用电子信号来记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体,有模拟信号(广播、电影、电视)和数字信号(计算机、因特网)之分。

30、交互多媒体:指使用多种感官并有人机交互功能的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等。

31、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中在一起,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通过模数转换成统一的数字信号,再由计算机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

32、超文本:Hyper text 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特点,非线性的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不仅指具有非线性结构的纯文本,还包括图形、图像、表格等静态的非文字信息对象。

33、超媒体:即在超文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态的“时变媒体”,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34、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的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5、流媒体: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是为了解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中低宽带网络上多媒体信息的传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新技术。

采用流媒体技术能够低比特率接入Internet方式下的宽带瓶颈,克服文件下载传输方式的不足,实现多媒体信息在Internet上的流式传输。

它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以满足实时性及无盘工作站的播放。

36、学习:广义,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

狭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37、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

可用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行为的修正和调节。

38、同化:指认知主体能将对新信息建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在数量上得到扩充。

39、顺应:在认知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意义的情况下,引发结构的改变和重组,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在性质上有所拓展。

40、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学过程表现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双边活动。

41、教学测量与评价:是在教学实施阶段的最后,通过语音和非语言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实现教学反馈,以评价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确切性。

42、教学组织形式:指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

归纳起来大致分三类: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

43、协作学习:指学生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一起经历学习过程并共同进取得一切相关行为。

44、小组协作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兼容了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

45、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使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46、教学模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的稳定组合。

任何教学结构都要通过某种教学模式才能实现。

47、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一切可以用来改善教学的谋略和措施。

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

48、行为主义: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外部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消化和吸收。

49、认知主义: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性地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有机的联系起来。

50、建构主义: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51、后现代课程观:是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范式,它与建构主义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应遵循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52、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稳定的结构、确定的功能、系统的规则。

53、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 System教学系统作为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媒体四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54、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计划说、技术说、方法说、过程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