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体验
摘要:本文通过音乐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的体验,明确音乐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实现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音乐审美体验教学方法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3-02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
笔者仅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对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1 音乐审美体验
1.1概念
沿用康德的思想,审美体验应是由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谐运动而产生愉快的,才是美感体验。
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
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
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1.2音乐审美的原则
音乐教育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
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
哪怕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
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务须符合审美的要求。
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要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
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都要符合审美原则,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
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1.3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以音乐专业院校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
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中学开设音乐欣赏课,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要求所有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学生从中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
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2 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
它既包括了“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的内容。
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对象。
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
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
“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
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3 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3.1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
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
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
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
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
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
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
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2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
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
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
据调查,当代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
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
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
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3.3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
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快感向理性的美感深化。
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
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
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
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设计音乐意境,音乐意境的设计可通过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想象音乐,感悟音乐意境和理解情感内涵。
授课时,教师应针对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借助美术、文学、诗歌或其他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投人到音乐的意境中,从而进行更完整更富有艺术性的表演。
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已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以,音乐教育要紧密结合现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让音乐教育更好地发挥美育功能和人文感化作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4](美)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音乐情感与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杜.
[5](法)米·牡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文化艺木出版杜.
[6]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