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总结
绪论
1.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2.土壤和肥料的重要性
3.土壤肥力的类型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
1、成土的主要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石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成土的主要矿物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4、成土母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
5.矿物质土粒土粒分级标准
6.土壤质地:概念,砂土、粘土和壤土。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生物的组成、数量、功能
2.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存在的状态3.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4.土壤腐殖质的组分、性质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6.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
性
•1.土壤孔性:孔隙度、土壤孔隙分级;
•2.土壤结构性:①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征;②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措施:
•3.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的结持性、胀缩性、松紧性及受其它外力作用而发生形态变化的性质。
•4.土壤耕性:①概念:②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第四章土壤水
•1.土壤含水量:概念、表示和测定方法
•2.土壤水分的形态学与能态学:土水势、土壤
水吸力
•3.土壤水的运动规律:液态水的运动、气态水
的运动
•4.土壤水分平衡及水分状况
第五章土壤空气及热量状况
•1.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土壤通气性
•2.土壤热量状况:土壤热学性质、热量平衡及
热量状况
•3.土壤空气与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六章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1.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概念、保肥供肥关系、
保肥机制。
2.土壤胶体:概念、种类、构造、特性。
3.土壤的吸收性能: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交换方式特点。
4.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化学条件:土壤溶液的组成和
浓度、土壤酸碱反应、土壤缓
冲性、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第七章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1.土壤形成:形成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
然因素。
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剖面定义、构造及形态特征等。
• 2.土壤分类:掌握1995年的土壤分类系统的特点、分类原则、命名原则。
• 3. 土壤分布:掌握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概念、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1.植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养分吸收:
2.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3.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4.植物的营养特性:
第九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施用
•植物的氮素营养: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
失调症状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形态、8个转化过程•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铵态、硝态和酰
胺态氮肥
•氮肥的合理施用:氮肥利用率
第十章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施用1.植物的磷素营养:吸收和同化、影响因素、
失调症状
2.土壤中的磷素及其转化:形态及其有效性、
转化
3.磷肥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难溶、水溶、
弱酸溶性磷肥
4.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分配原则、提高利
用率的途径
第十一章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施用
1.植物钾营养:吸收、失调症状
2.土壤中的钾素及其转化:形态、转化
(释放和固定)
3.钾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
4.钾肥的有效施用
第十二章
植物的Ca、Mg、S、Si营养与施肥•了解
第十三章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
•概念:土壤和作物中含量很低的营养元素。
•种类:铁、锰、铜、锌、钼、硼、氯
第十四章有机肥料
•一、有机肥料的分类及特点
•二、有机肥料的作用
•三、秸秆还田
•四、绿肥:作用、类型、利用方式
第十五章复混肥料
•复混肥及其发展方向(掌握基本概念)•复混肥料的品种、性质和施用
•复混肥料的配制
•复混肥料的效果和施用
第十六章新型肥料与施肥新技术
•包膜缓释氮肥
指为控制速效氮肥的溶解度和氮素释放速率而在其颗粒表面包被一层惰性膜状物质的长效氮肥,通过膜孔扩散,包膜逐渐分解及水分透过半透膜进入膜内形成压力而使包膜破裂,而释放出养分的肥料。
第十七章土壤肥料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土壤与肥料资源的特点.
• 2.土壤退化的有关概念及防治措施.
• 3.土壤资源利用途径及发展肥料资源对策.
Email: LDXYL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