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一)
一、地方本科高校代写论文的办学目标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地方本科高校指市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本科高等学校。
它们一般不具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和省、部属大学的优越感,在竞争中只有靠质量和特色取胜,而对其办学目标准确定位则是提高质量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并以此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基本依据,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加大,而地方本身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科类、管理类和有实践经验的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因此,形势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准确定位,明确服务方向。
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要着眼于地方,人才培养重在实用,生源来于本土,就业面向基层,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更容易实现与地方社会经济的沟通。
(2)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使一个单位或区域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
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
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科学确定学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3)地方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样办学”这个基本命题。
有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够形成办学的“品牌”效应。
定位是确定发展的目标,特色则是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
只有依据定位和特色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才能够做到内涵和外延的有机统一,才能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办学目标定位的内容
(1)学校类型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在确定学校办学层次上,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无论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学科专业方面,还是科研水平、服务功能和教育资源方面,都与省部级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一般比较恰当的定位应该是“教学型”。
(2)学校特色定位
一是地方特色。
即依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等对办学目标定位。
二是学科专业特色。
既要坚持和发展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发掘新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
三是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一般性要求,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是办学特色。
学校经长时间的探索与积淀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等等。
(3)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考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优势。
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尽可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才会有发展前途。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快教学改革,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保持和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和更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4)服务地方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多在中小城市,交通不便,地方经济相对落后,生源及服务地区的辐射能力有限,毕业生一般就近就业。
因此,在服务上必须突出“地方性”,确定服务区域、辐射范围和兼顾领域,并认真调研指导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范围和行业,更好地体现为地方服务。
这不仅使人才培养有较强的针对性,还会赢得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扶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5)发展目标定位
每所高校都应该有一个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应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
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只有确立十分明确的服务面向,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适当的目标,并紧密与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办出特色,才能够成为当地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
3.目标定位的原则
(1)能级原则
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其办学的性质、层次、任务、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设施状况、已有水平、潜在优势和专业特色等方面的“质”和“量”共同决定它的“能量”在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层次和位置。
(2)可行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与被支持的可能性。
这里的“需要”既包括地方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也包括地方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这里讲的“支持”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的拨款力度与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融资力度,以及国民对教育成本的分担力度。
只有把这两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科学评价所属地方高校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才能科学预测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地方性原则
正确定位地方本科高校的服务方向,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为主”与“为辅”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立足本地”与“向外辐射”的关系。
地方本科高校首先应立足本地,为地方承担好以下四项任务:其一,为地方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其二,积极推进本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其三,主动进入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科技产业密切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其四,为地方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服务。
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向周边的辐射。
这两者紧密联系,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补充和辅助。
二是处理好“服务”与“依托”的关系。
一方面是强化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
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充分利用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服务”与“依托”方面努力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不断获得更多的扶持和资助,进而扩大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