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标定规程
目录
1.0目的 (2)
2.0范围 (2)
3.0参考 (2)
4.0安全 (2)
5.0定义 (2)
6.0责任 (2)
7.0热电偶 (3)
7.1概述 (3)
7.1.1结构 (3)
7.1.2外套材料 (3)
7.2技术标准 (3)
7.3外观检查 (4)
7.4校验 (4)
7.4.1检查仪器与设备 (4)
7.4.2校验方法 (4)
7.4.3冷端非0℃值时,应按下式计算: (5)
7.5使用和维护 (6)
8.0附录 (6)
1.0目的
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在于为本规程的最终用户提供明确的内容和步骤,确保仪表维护检修人员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在没有监督或很少监督的情况下,按照赛科规定的标准,以安全有效可靠的方式履行自身的职责。
2.0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
热电偶
3.0参考
本规程参考了以下文件:
电偶使用说明书
4.0安全
在执行规程时,你若确认出未知的HSE风险,向你的直接主管进行汇报。
为了确保检修人员以及仪表设备本体的安全,在执行相关操作之前必须了解和参考以下的安全提示:
1.禁止在爆炸性环境中打开处于带电工作状态的热电偶的接线盖
2.无论是在安装、维护或者使用的时候都要考虑到环境状况对热电偶的影响因素。
3.在有毒有害场所执行任务的人员,应事先了解相关的材料安全数据表。
5.0定义
6.0责任
本规程仅适用于具有专业知识的仪表维护人员的操作。
1.ES仪表工程师、主管和技术员应确保本规程在工作中得以贯彻和执行。
2.仪表维修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就安全和技术上的任何疑问及时与其直接主管人进
行沟通。
3.任务完毕后把完成的签过字的规程或检修记录返回给主管用于审核及归档。
7.0热电偶
7.1概述
在温度测量中,热电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测温元件,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范围宽、便于远距离传送和集中检测等优点。
热电偶是利用两种不同的材料相接接触而产生的热电势随温差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
按国家规定,自1988年起各类型热电偶温度计按IEC国际标准使用。
7.1.1结构
热电偶是选用符合IEC584-2级误差要求的材料制成的。
引线的接点是焊接而成,以形成纯净的接点结构,以保持线路的完整和高精度,可选择接地式的接点以实现良好的热传导。
无论是接地式的或非接地式的接点都有外皮保护,与环境隔离。
非接地的隔离型接点则提供了接点与外皮电气隔离。
7.1.2外套材料
热电偶使用绝缘导线,设计有各种外皮材料以适应不同温度和环境要求。
在800℃以下的环境下,AISI321是标准材料;在800℃至1100℃环境下,Inconel600(因康镍合金600)是标准材料。
在1100℃以上时,可根据要求提供贵金属或陶瓷材料的外套。
表7-1-1
热电偶类别分
度
号
允差等级
ⅠⅡⅢ允差值(±)测温范围允差值(±)测温范围允差值(±)测温范围
镍铬-镍硅(镍铝)K
1.5℃或0.4%t -40℃~1000℃
2.5℃或
0.75%t
-40℃~1200℃
2.5℃或
1.5%t
-200℃~40℃
镍铬-铜镍(康铜)E-40℃~800℃-40℃~900℃-200℃~40℃铁-铜镍(康铜)J-40℃~750℃-40℃~750℃
铜-铜镍(康铜)T0.5℃或0.4%t-40℃~350℃1℃或0.75%t-40℃~350℃1℃或1.5%t-200℃~40℃
铂铑10-铂S1℃或
1+0.003(t-1000)0℃~1600℃ 1.5℃或
0.25%t
0℃~1600℃4℃或
0.5%t
铂铑13-铂R0℃~1600℃0℃~1600℃
铂铑30-铂铑6B—600~1700℃600~1700℃注:表中t为被测温度的绝对值(℃);测温范围是热偶丝,不包括保护套管。
7.2技术标准
1.测温范围及精度(见表7-1-1)。
2.热电偶时间常数根据热惰性级别的不同,分为90~180秒、30~90秒、10~30秒<10
秒等几种。
3.绝缘电阻:在空气温度为15~35℃和相对湿度<80%的情况下,热电偶与其保护套
管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5MΩ(100V)(接地型除外)
7.3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热电偶的热接点应焊接牢固,表面光滑、无气孔、无明显的缺损及裂纹,
焊接的形状应符合要求,焊点直径不超过热电偶丝直径的两倍,热电偶的瓷管、绝
缘层、保护套管、接线座、垫片及头盖,应完好无缺。
2.对于使用中的热电偶应定期检查其热电特性,定检周期一般为3~5年。
重要的及特
殊使用场合,按实际需要定期检查。
3.保护套管一般4~5年检查一次,对于安装在腐蚀及磨损严重地方的保护关,停工检
修期间均应检查。
使用于2.5MPa以下的保护管应能承受1.5倍的工作压力而无渗
漏。
用于高压容器的而电偶的热电偶保护套管使用前应经探伤或拍片检查。
达到
二级合格标准。
7.4校验
7.4.1检查仪器与设备
A)三等标准铂铑-铂热电偶1支。
B)不低于0.05级的直流低阻电位差计1套。
C)管形电炉l台。
D)精密温度控制器1台。
E)冷端温度恒温糟1台。
7.4.2校验方法
A)热电偶校验按图2-2-2进行。
B)将标准热电偶置于不锈钢柱的中心孔,而被校热电偶分布在其周围的小孔内,
以取得均匀的温度场。
不锈钢柱应置于电炉的中心,炉孔的两端用石棉或玻璃棉封住。
铂铑-铂热电偶应用一端封闭的石英管或瓷管作保护以免铂铑-铂热电偶被污染变质而降低精度。
C)冷端恒温糟中应放适量的冰水混合物,各热电偶的冷端集中成束,插入恒温槽
中心的玻璃试管中,深入水中部分不少于100mm,同时用0.1或0.2分度的水银温度计观察冷端温度。
D)恒温从300℃开始校验(以校铂铑-铂热电偶为例),直到最高工作温度为止。
校验
点必须包括常用工作温度,至少校验3类。
若使用温度在300℃以下时,应增加一个100℃检定点。
E)当电炉混度达到校验点温度士3℃范围中任一稳定值时,可以开始测量热电势,
先测量标准热电偶,然后测量被校热电偶。
需要再复测,相邻两次测量温度变化值≤0.3℃,记录这二次测量值,则按升温、降温(上、下行)测定共为四个测量值,取其平均值为最后结果。
F)冷端温度非0℃值时,同时应读取冷端温度t o´´,用以校正。
7.4.3冷端非0℃值时,应按下式计算:
标准热电偶电势:E N
t-0=E N
t-t0´+E N
t0´—0(2-2-1)
被校热电偶电势:E K
t-0=E K
t-t0´+E K
t0´—0
(2-2-2)
式中:t——被校点温度;
t 0´——冷端实际温度;
E N
t-t0´,E K t-t0´————分别为实测热电偶电势平均值;E N
t0´—0,E K
t0´—0————t 0´时从热电偶分度表中查得的电势。
7.5使用和维护
1.按照被测介质的特性及操作条件,选用合适材质、厚度及结构的保护套管和垫
片。
2.热电偶安装的地点、深度、方向和接线应符合测量技术的要求,并便于维修检
查。
3.热电偶与补偿导线接头处的环境温度最高不应超过100℃。
4.使用于0℃以下的热电偶,应在其接线座下灌蜡密封,使其与外界隔绝。
5.热电偶首次使用前,应经过一定的技术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8.0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