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工程事故处理规则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钻井工程事故处理规则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钻井工程事故处理的各种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各种钻井单位。
2、卡钻事故的处理2.1首先详细了解卡钻前的现象,事故发生经过,卡钻位置的地层以及井斜、泵压、钻屑的变化,钻井液性能等,综合分析卡钻原因。
2.2常见卡钻的处理方法顺序a.处理压差卡钻:注解卡液→震击→爆炸松扣→套铣松扣。
b.处理键槽卡钻:震击→防掉套铣→套铣松扣。
c.处理井塌卡钻:循环钻井液→转动→震击→打捞套铣→套铣松扣。
d.处理缩径和落物卡钻:注解卡液→震击→套铣松扣或防掉套铣。
2.3地面震击作业(下击)。
2.3.1 241mm以上井眼,地面震击不得超过5次,215mm以下井眼,地面震击不得超过10次,以防折断钻具。
2.3.2震击作业前检查井架固定。
二层台、天车台无杂物.钻杆捆绑结实,提升系统完好。
2.3.3震击作业必须计算好卡点位置和自由段(卡点以上)钻杆在钻井液中重量,将卡点以上悬重标记于指重表上,提拉钻柱时不得超过标记。
2.3.4井口作业或调整吨位时,严防手工具等异物落井。
2.3.5接好地面震击器后,以转盘西为基准在捞柱上作好记号.以供监视下击效果。
2.3.6震击作业应从低吨位开始,采取遂渐增大吨位的程序。
2.3.7在整个震击作业过程中,震击器调解释放吨位,均不得大于自由段钻具重量。
2.4浸泡法应用。
2.4.1浸泡液用量计算。
2.4.1.1 环空计算卡点以上l00m至钻头环空全部处于浸泡中,液量附加20%。
2.4.1.2钻具内剩余量要依钻井液与浸泡液密度差来定,以留足顶替量、考虑内外平衡(环空液注压力大于钻柱内液柱压力)为原则。
2.4.1.3为了保证浸泡液进入预定位置,应认真计算循环系统和钻具内容积,用顶替量、顶替时间、顶替压力三者相结合计算确定泵入钻井液量。
2.4.1.4为防止浸泡液窜槽,当浸泡液出钻头后,应在许可条件下尽量开大排量顶替。
2.4.2顶替浸泡液。
2.4.2.1顶替间隔时间可根据浸泡液质量、密度、井下情况、钻柱内剩余量而定,一般2小时一次,替平为止。
2.4.2.2定时顶替浸泡液使其在环空移动,有助于渗透提高解卡效率,同时通过观察泵压变化和井口返出情况,帮助分析判断井下情况,防止事故复杂。
2.4.3为了保证顶替微量的钻井液就能使井口有反应,应先从环空灌满钻井液,再顶替。
2.3.3钻柱活动2.4.3.1注入浸泡液后尚需一定的反应时间方能解卡,要有足够的时间让钻杆脱粘,在此期间当顶替时配合活动钻柱,有利于解卡。
2.4.3.2在等待解卡时,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使裸眼内钻具受压(解卡后钻具不能顿在井底)。
2.4.3.3等待解卡期间,刹把始终不得离人。
2.3.4解卡后的处理2.4.4.1一旦发现解卡应先上下活动钻具和转动钻具,恢复循环,顶出浸泡液,逐级增大排量洗井,恢复正常。
2.4.4.2对于复杂井,只要立管无回压应先起钻,再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下钻顶替浸泡液措施。
2.4测卡松扣参照《测卡松扣操作规程》2.5对扣震击作业2.5.1对扣震击作业前应检查井架固定,二层台,天车台无杂物,钻杆捆结实,大钩保险,提升系统可靠。
2.5.2对扣应选择在钻梃上。
2.5.3对扣前井眼必须畅通,钻井液性能好,井壁稳定,对于被卡钻具若水眼已堵,则应压稳油气层。
2.5.4对扣前应检查指重表悬重及开泵、停泵泵压并做好记录。
2.5.5震击器上部钻具或工具的外径均不允许大于震击器的外径。
2.5.6起下钻作业中要严格控制速度20米/分钟内,及时发现遇阻、防止过失震击。
2.5.7在震击器回位过程中,严格按回程吨位延长操作时间,或停泵,若仍不回位,应每次增加50KN加压或提拉,不允许快提、快放。
2.5.8对扣震击钻具配合。
a.对扣接头+安全接头+开式下击器+随钻震击器+3-12根钻铤+钻杆。
b.对扣接头+安全接头+开式下击器(闭式下击器)+上击器+3-6根钻铤+加速器+(1-3)根钻铤(加重钻杆)+钻杆。
2.6套铣倒扣.卡钻事故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可先松扣〈爆炸切割,内外切割〉至卡点,再进行套铣倒扣。
2.6.1套铣准备2.6.1.1铣管尺寸的选择与井眼大小及被卡钻具尺寸有关,铣管与井眼及钻具之间必须有足够间隙,以便循环钻井液,所以选择铣鞋,铣管要遵循下列原则。
a.铣管选择力争原井眼不扩眼。
b.铣管选择粗扣配合。
c.铣管选择可以同时套铣钻杆或钻铤。
d.使用反扣钻杆时,最好选择反扣套铣筒。
e.铣鞋选择便于进鱼头。
f.铣鞋选择以利套铣不许扩眼打钻。
2.6.1.2使用反扣套铣管,应将方钻杆上双反接头和下部正反接头用三条以上钢板均布焊死〈不得使用钳牙和链条肖〉。
2.6.1.3下铣管前应根据铣鞋的选择尺寸,用稍大的钻头通井划眼(扩眼)2.6.1.4通井划眼(扩眼)应有一定数量的钻铤(1-2根)以保证井眼规则,使铣管能顺利下入。
2.6.1.5通井划眼(扩眼、到鱼头1-2m应小心操作),采用拨放点划法,慢探鱼头,做到即不碰坏鱼头,又做到心中有数。
2.6.1.6复杂井的通井划眼应参照复杂井眼的通井划眼方法进行。
2.6.2套铣2.6.2.1首次下铣管应少下,先摸清井眼情况,再根据井眼情况决定下套铣管长度。
2.6.2.2铣管上下钻台,均应带好护丝,下井涂好丝扣油,不得错扣,按上扣扭矩上紧扣,代用铣管应焊好止推环。
2.6.2.3下套铣管严防遇阻硬压,不得用套铣管通井划眼(扩眼),若遇阻应慢开泵循环,冲通下不去应起出下钻头通井。
2.6.2.4套铣时,关键是套进鱼头,应谨慎操作,正确判断,千万不能套偏,若鱼难进应减少铣管长度。
2.6.2.5套铣参数在泵压正常的情况下,加压3-5吨,适当排量,操作平稳,每套完半单根划眼一次(不提出鱼头)。
2.6.2.6套铣完后应充分循环,用I挡转动防卡铣筒。
2.6.2.7若鱼卡在半空中,钻头不在井底,井下许可一次套完的井应采用防掉套铣结构。
2.6.3倒扣2.6.3.1利用反扣工具倒扣:a.下井的倒扣接头、公锥、母锥等均需详细检查,丈量准确。
b.使用公锥、母锥倒扣要配安全接头。
c.倒扣操作应控制一次倒开,不得重复倒扣,防止倒成几段。
d.若环空堵塞,不得硬倒,应先套再倒。
e.倒扣完起钻要平稳,不能用转盘卸扣。
3钻具事故处理钻具事故指在作业中发生井下钻具脱扣、滑扣、折断等。
3.1发生钻具事故后,应先对扣(不要紧扣)开泵、若能顶通或能上提即紧扣,循环活动起钻,如卡死按卡钻处理。
3.2发生钻具事故,若能压着循环则压着循环,〈注意活动钻具,冲走沉砂并注入稠钻井液,若碰不着鱼头,则可注入一段稠泥浆起钻。
3.3打捞工具应优选用卡瓦打捞筒,再选择打捞矛最后才使用公锥和母锥。
3.4将打捞工具下到鱼顶设计位置(提前0.5m),证明确实接触鱼顶,记下打捞悬重和方入。
提离鱼头开泵冲洗鱼顶,记录泵压,钻井液循环正常即停泵打捞。
3.5若己捞住落鱼不要急于起钻,应提离井底0.5-lm猛刹车2-2次,证明确已抓牢,方可起钻。
3.6正常使用打捞工具防止捷后卡钻的钻真组合。
3.6.1正常打捞a.卡瓦捞筒+开式下击器+随钻震击器+钻铤(3-12根)+钻杆b.卡瓦捞筒+开式下击器+闭式下击器+上击器+钻铤3根十加速器+钻铤3根3.6.2在大井眼或大肚子内打捞。
加大引鞋(壁钩式引鞋)+卡瓦打捞筒+弯钻杆+Ⅰ类或Ⅱ类打捞钻具。
3鱼顶破裂打捞a.先用内引和外引磨鞋修理鱼头,使鱼顶能进入卡瓦捞筒,再打捞。
b.卡瓦打捞筒代内铣鞋+加长筒+a或b打捞钻具配合。
4.井下落物处理4.1发生井下落物,应先通井,一则使井眼畅通,二则使落物通至井底(电缆、电缆仪器绳类落物除外)中子原落井应有特殊通井措施。
4.2对于井下落物的处理采用打捞法,不仅比磨铣节省时间而且重要的是能够获得清洁的井底。
4.3根据井深,井下情况和落鱼尺寸、形状和数量,选择打捞工具制定打捞方案。
4.4对于自行设计自行加工的打捞工具,应在地面进行尺寸、强度的详细检查,并作地面试验,确保安全好用,绘出草图后方可下井。
4.5所有打捞后的起钻不得用高速、不得用转盘卸扣。
4.6绳类落物的理:4.6.1对于电缆和电缆带仪器的处理使用外捞矛或内捞矛。
4.6.2电缆头不清应借助于电测寻找电缆头深度。
4.6.3对于电缆在套管内的打捞,可以加工接近于套管内径的圆盘(便于下钻但间隙值决不允许电缆通过)焊在外捞予上部。
4.6.4下钻至预计电缆头,减慢下放速度,若有遇阻,则转动1-3圈起钻,若无遇阻时下深不要超过预计电缆头200m,起出检查后再逐渐加深。
4.6.5对于裸眼内的打捞,不论是使用外捞矛还是内捞矛,每次的下入深度都是最重要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情况不明,每次增加下深度不超过50m,严禁重复打捞。
4.7杆类落物的处理:4.7.1电测仪或测斜仪落井应使用开窗捞筒或卡瓦打捞筒。
4.7.2当打捞筒下至离鱼顶3-5m应开泵循环,并记下泵压再缓慢的接近落物,为了便于落物进入捞筒可在离开鱼头的情况下改变方向,当落鱼进入打捞筒后,最好不要转动捞具,可上下活动,但不得重压。
4.7.3通过泵压和悬重判断,落物是否捞获,捕获后即起钻。
4.8小件落物处理4.8.1在硬地层使用强磁打捞器+打捞杯+钻杆4.8.2在软地层使用a.反循环打捞篮+打捞杯+钻杆。
b.反循环磁性打捞器+打捞杯十钻杆。
c.一把抓+钻铤1-3根+钻杆。
4.8.3反循环磁铁打捞器4.8.3.1根据井下情况和落物形状选用平底磨鞋,拨鞋或铣鞋的打捞器。
4.8.3.2将打捞器下至井底离落物l-2m开泵循环泥浆,等井底彻底循环干净后,上提钻柱,卸掉方钻杆投入钢球,再接上方钻杆下放钻柱使打捞器距井底0.5m以允许最大排量循环约10分钟,根据不同类型引鞋采用不同方法打捞。
4.8.4磨铣4.8.4.1磨铣杆类应先压后磨,磨铣应加一定压力,转盘转速不能太快,应时刻注意转盘负荷和泵压变化,磨井底碎屑时应3O分钟提起划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