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学-第14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学-第14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2、元古代旋回
时代跨越除震旦纪以外的整个元古代。 结果:早中元古代地层发生变质、变形, 引起岩浆活动并造成相应地层之间具有 不整合接触。
3、震旦-加里东旋回
时代从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末。 结果:震旦纪及早古生代的地层发生轻度 变质、强烈变形、岩浆侵入以及泥盆纪 地层不整合在志留纪或更老的地层之上。
断层位移——断层两盘相对滑动的距离。
断层的要素
2、断层的类型 根据两盘相对滑动方向分类。 正断层(normal fault 逆断层(reverse fault) 平移断层(strike-slip fault
正断层
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逆断层——推覆构造
——下盘向下滑动,上盘向上逆掩盖覆于下盘之上。
三、断裂
断裂是岩石的破裂,是岩石的连续性受到破坏的 表现。 断裂有断层和节理两类。 断层——岩石破裂,并且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
相对滑动。
节理——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明显的滑动。
1、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分割两个岩块并使其发生相对滑动的面。
断层盘——被断开的两部分岩块各为一盘。
断层面以上的盘,称为上盘; 断层面以下的盘称为下盘。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的 出露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3、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contact)— —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 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 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不整合接触是在地层接受强烈构造变动后, 隆起接受剥蚀,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 面上重新接受沉积而形成。
蓟县九山顶中上元古界不整合接触面
隆起式背斜向斜
(2)褶曲的横剖面形态分类 扇形褶曲( fan fold)——褶曲在横剖面上呈扇形展开。 箱形褶曲(box fold)——褶曲在横剖面上呈箱形。 单斜(monocline)——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并向下逐渐过
渡为水平产状。
褶曲的横剖面形态分类
扇形褶曲
箱形褶曲
单斜构造
3、研究褶皱的意义 (1)背斜核部是矿体易赋存的部位——水、 石油、煤。 (2)预测矿产储量。 (3)工程建设必须避开构造破碎地带。
一、岩石的空间位置
• 走向——岩 层的延伸方 向 • 倾向——层 面倾斜的方 向 • 倾角——层 面与假想水 平面的最大 夹角
二、褶皱
岩层的弯曲,称为褶皱。单个的弯曲称为褶曲。
岩层的常见产状 A-水平岩层 B-直立岩层 C-倾斜岩层
褶皱
岩石的褶皱
褶皱
平卧褶皱
1、褶曲的几何 要素 (geometric elements)
4、海西旋回
时代——从泥盆纪到二叠纪末。
结果: 晚古生代地层强烈变形,岩浆活动以及早 三叠世地层不整合在二叠纪地层之上。 我国在天山、昆仑山地区较明显。
5、印支旋回
时代——三叠纪。
结果: 三叠纪地层的变质、岩浆活动以及早侏罗 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关系。
6、燕山旋回
时代——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末。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conformable contact)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 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渐变, 没有沉积间断。 2、假整合接触(disconformity) ——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的新老 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 积作用的间断面,或风化剥蚀面。
平移断层
——被断岩块,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的滑动,断层面近于直立。
3、研究断层的意义
断层是矿液的通道; 断层是矿体(矿产和地下水)形成和赋存的部 位; 断层也可以破坏已成的矿体; 断层是工程建设必须避免的。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卷三十 ◎五行三(金 土)志第六
• 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七月乙卯,松 潘、茂州、汶川地震数日。 • 《清史稿》 赵尔巽卷四十四 志十九 • 顺治十四年 (1657年)三月朔,成都、 威州、汶川地震。 • 汶川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
结果——中侏罗纪及白垩纪地层变形,广 泛的岩浆活动以及侏罗系与白垩系及白 垩系与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7、喜马拉雅旋回
时代——整个新生代。
结果——新生代地层变形,第三系内部以 及第三系与第四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剥蚀面
பைடு நூலகம்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sedimentary contact)
——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 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有该侵入体被剥 蚀的碎屑物质。
第四节 构造运动的旋回性
1、太古代旋回 时代跨越整个太古代。由多个旋回构成。 结果: (1)形成各大陆由太古代深变质岩组成的 古老核心,陆核。 (2)太古代地层发生强烈的变质、变形、 岩浆活动以及太古代地层与元古代地层 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
T
T P C P
C
D
D
假整合接触
(1) (2) C D 地面 S O (3) T P 剥蚀面 S O
C D S O
C
C
C
不整合接触
(1) D S O C 剥蚀面 (2)
J
T
P
C
剥蚀面
(3)
4、侵入接触(intrusive contact) ——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岩层之间 的接触关系。
• 翼(limb)——褶曲岩层的两坡。 • 核(core)——褶曲岩层的中心。 • 轴面(axial plane)——褶曲两翼 近似对称的假想面。 • 枢纽(hinge)——轴面与层面的 交线。 • 弧尖(arc point)——在垂直于 枢纽的切面上轴面与层面 的 交点。 • 轴线(axial line)——轴面与水 平面或地面的交线。
2、褶曲的类型 背斜(anticline)——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
起者。
向斜(syncline)——向下凹曲者。
(1)褶曲的轴面产状分类:
• • • • 直立褶曲(erect fold)——轴面直立。 倾斜褶曲(inclined fold)——轴面倾斜,两翼产状相反。 倒转褶曲(overturned fold)——两翼产状向同一个方向倾斜。 平卧褶曲(recumbent)——轴面近于水平。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两种基 本形式,它们可以在时间上前后为主, 也可能互为因果,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 区表现出来。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 岩石的变形——岩层的原始形态和空间 位置发生改变,称为构造变形(structure deformation ) • 地质构造(geological structure)——岩石 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 基本形式—— 褶皱(fold) 断裂(fault)
第十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 • •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地层的接触关系 构造运动的旋回性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一、水平运动(horizontal movement)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运动。 (1)相邻块体分离 形式—— (2)相邻块体相向汇聚 (3)相邻块体剪切、错开 二、垂直运动(vertical movement) 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 上升或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