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可用于岩层层面、剥蚀面、节 理面、断层面及轴面、矿体等的产 状要素测量。
3.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岩 石 的 产 状 与 变 形
( 岩 石 的 产 状 )
①野外记录时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 为:135°∠40°,直立产状才记走向。 ②地质图(平面图)上应按方位角在相应位置标出 准确的走向、倾向,并写出倾角。 如:倾斜岩层 46 ③剖面图上表示为: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 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构 造 运 动 的 证 据 (
构 造 变 形 )
视频:构造运动的证据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 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普通地质学
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 造 运 动 的 证 据
( 地 表 形 态 、 大 地 测 量 )
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 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 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 壳在缓慢上升。) 例1.广州七星岗海蚀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 面约60m。 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既有 水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 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 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两侧的地块,自 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 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构 造 运 动 的 特 征
( 方 向 性 )
1.水平运动——是地壳(岩石圈)块体沿水平 方向移动。也称为“造山”运动。 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相邻块体分离(张开) ②相邻块体相向聚会(挤压) ③相邻块体剪切、错开(平移)
2.垂直运动(升降运动)——地壳(岩石圈)相邻块体 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位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 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成为盆地或平原。 又称为造陆运动。 构 造 运 动 的 特 征
( 岩 石 的 产 状 )
2.产状要素及其测定 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岩石的空间位置及产出 状态。怎么来确定呢?用什么方法确定?我们常用的方法就 是量出构造面、地质体的产状三要素及厚度。 产状三要素 即: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岩层的延伸方向,即岩层面(构造面)与假 想水平面相交的直线。(两个方向,以北为准) 倾向——岩层倾斜的方向, 即岩层面上垂直于走向线,沿岩 层倾斜面向下倾斜的方向所得的 直线为真倾斜线。 倾角——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 交角。
岩 石 的 产 状 与 变 形
( 岩 石 的 产 状 )
(二)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1.产状——是指地质体(岩层、 岩体、矿体等)在地壳中的空间 位置和产出状态。 基本状态有:水平的、倾斜 的和直立的,称为: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另外还有 倒转的、平卧的等。
岩 石 的 产 状 与 变 形
构 造 运 动 的 证 据
( 地 层 厚 度 )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 构 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造 运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动 河流相 的 滨海相 湖泊相 浅海相 半深海深海相 证 沼泽相 据
( 岩 相 变 化 ) 这种岩相的 变化,说明了 当时海陆的变 迁,也说明了 地壳当时处于 上升还是下降 的地质环境。
( 方 向 性 )
3.同一地区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某一时期以水平运动为主,另一时期则以垂直运动为主, 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常常兼而有之。
构 造 运 动 的 特 征
( 幅 度 、 周 期 性 )
(二)构造运动的幅度和周期性 构造运动往往表现为:强烈活动期(明显升降运动、 岩浆活动等)与相对宁静期(缓慢沉降、接受沉积)反 复出现,因而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构 造 运 动 的 特 征

2.构造运动的速度:一般不为人所能感觉到的,是相当缓 慢的。如:印度古大陆现在每年仍以近2cm的速度向北移 动。(地震造成的断裂例外,有时可达几米。)
区 域 性 、 速 度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岩石的产状与变形
岩 石 的 产 状 与 变 形
( 岩 石 的 产 状 )
一、岩石的产状 (一)倾斜岩层 岩层——主要是指成层的沉积岩,包括喷出岩和由二者 经过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单斜岩层(单斜结构)——指一系列岩层经过地壳运动, 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倾角近于一致时,成为单斜岩层。 往往是局部现象,在大范围内则是组成某些大型地质构 造(褶皱)的一部分。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 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 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 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 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该时期的沉积岩,说 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构 造 运 动 的 特 征
( 概 念 )
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 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了岩 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 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 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 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 构造运动是长期而缓慢的,但却是所有地质作用的主 导因素,它不但决定了内力地质作用的强度和方式,而且 还直接影响了外力地质作用的方式,控制了地表形态的演 化和发展。
(三)构造运动的区域性及速度 1.构造运动的区域性: 构造运动不可能使所有的地方同时升降,因此一般是 某些地区表现为大面积隆起,遭受风化剥蚀;另一些地区 表现为大面积拗陷,接受沉积。还有的地区表现为大规模 水平挤压运动,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如新生代时,我国 喜玛拉雅山褶皱上升了七、八千米,江汉平原则下降接受 了近一千米的沉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