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台湾鳌鼓湿地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台湾鳌鼓湿地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谢谢观看!
总结
“在我们所见过的所有优秀的与水有关的方案中,该项目的有趣 之处在于,他们采用的做法是将一条曾经被改造过的海岸线回归到大 自然中 —— 这是一个多么激进而彻底的举动。它的规模令人惊讶,他 们关注的不是湿地景观,而是全球候鸟迁徙所经历的路径。这是一个 非常清晰的展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鳌鼓湿地森林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进程中的标志性区域。这个地 方被改造回一个海滨湿地, 意外的变成了迁徙的候鸟和其他野生动物 的避难所。该项目旨在于为了人类发展,在该地区专注建立一系列水 土保持和可再生居住策略, 强调该地区是自然系统、环境教育、生态 旅游和文化延续的一种进程。
台湾鳌鼓湿地森林公园
鳌鼓湿地占地 1600 公顷,是由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设计完成的。这个 湿地本是围海造田改造而成,但由于该地区地表下陷和农耕停止,竟再 度回复为海滨沼泽地。这个项目致力于在该区域建立一系列有利于人类 发展的可再生居住策略,并强调湿地是自然系统、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 里的一种播种进程。
项目的问题所在
季节性洪水和干旱
水体污染
造林工程
野生动物保护和旅游业矛盾
鳌鼓湿地森林公园的视野
分析和规划过程
1、确定文化设施 2、识别和保护重要的栖息地。 3、被淹没的房子保留。 4、尊重种植植物和自然植物。 5、解决废水排放问题。 6、利用空闲区域建设生态旅 游区。
区域策划
公园所在地的古往今来
该湿地始于围海造田, 1964 年因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修建了 C 形防波堤, 对 1000 公顷的海域进行填海造田。填海过后,这片土地曾实施过脱盐处理, 准备兴建甘蔗、稻米种植园等。但随后发生了地面沉降和几次严重的海水 泛滥,土壤开始盐碱化,被迫停止甘蔗生产。2001年,该基地成为造林区。
种植策略
盐湿地导致植物生长不好,种类少,微改变地形增大种植面积,进行 引种和补种。
未来情景
项目预期调整
实施策略
总体规划通过一系列公共参与、会议和专家咨询而不断深入。列 出最重要的问题,实施淘汰战略。组建可持续管理框架。总规的推进 和公园的管理由非政府组织、社团、政府和社区等共同组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