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规范练十六《论语》选读一、(2013·杭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公孙丑问曰:“夫子(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曾参之子)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朱熹注: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肯定管仲的功业,赞赏他为“仁者”。
孟子否定管仲的功业,对他很不屑。
解析:第一段写孔子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而第二段写孟子的观点则绕了点弯子,需要仔细体会。
孟子喜欢用比方,当公孙丑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时,孟子也是用打比方来回答的。
假借曾西的话批评管仲“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结合朱熹的注释,便可理解孟子对管仲是不认可的。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孟子为什么对管仲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匡正天下,维护华夏统一,是大节大信。
孟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术却不知王道。
解析:所谓分析,就是要从材料出发,看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出发点、标准。
孔子是从对老百姓是否有益,对整个国家是否有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而孟子则是从是实行霸道还是实行王道来说的。
二、(2013·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1.孟子认为“孔子不做过头的事情”,其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文字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或君子没有固定的亲疏厚薄,是将义作为与人交往的依据。
解析:这道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搜选相关信息。
引用原文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均可。
2.请对孔子提出的“乡原,德之贼也”这一观点作阐述。
参考答案:孔子虽主张中庸之道,但强调“义与之比”“以礼节之”,反对知和而和。
而“乡原”做事不讲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有违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乡原”则是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有悖于仁,因此孔子称他们是“德之贼”。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解析:作“阐述”,就是解说,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原文的话,不需要自己作评价。
要从原文找相关信息,看孔子是在什么前提下提出这个观点的,他为什么提这个观点,他这个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2013·学军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曾子交友观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孔子侧重忠告劝导,子贡侧重交流辅仁。
解析:他两人的说话出发点不同,也就是对“交友”这件事理解的角度不同,虽然都是讲的怎么做,但孔子讲的是对朋友的责任与行事原则,曾子讲的是朋友间的平等互助。
2.简析孔子的交友观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孔子提出了交友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二是如果别人不听,也就作罢,这是对别人作为个人主体的认可和尊重。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解析:先说这个原则,分析出这个原则的两个方面,指出这两个方面的理由。
这个理由字面上没有反映出来,需要考生借助相关知识进行联想。
四、(2013·嘉兴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爱人、恭敬。
解析:这两则文字,一是讲行为,一是写观点。
对“仁”的呈现一隐一显。
从孔子的行为中看出不管是对什么人,都怀有怜悯之心。
说的那几句话的意思强调的是对待人、做事情要认真对待,恭敬处事。
2.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
参考答案: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
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
敬是出于爱心的,爱与敬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内容。
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爱护和尊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解析:先要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的内涵,再结合生活现实从一定角度(如为人处事)谈自己的看法。
谈看法时观点要鲜明。
五、(2013·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1~2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陈述。
参考答案:“一”指的是先生是否有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学《诗》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指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解析:“三”的含义很明确,即“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而“一”则需要分析。
表面上问的是“子亦有异闻乎”,这便是“一”,但这句话有潜台词,就是老师对自己的儿子教了哪些不同的东西呢,也就是先生对自己的儿子是否有偏私。
2.本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参考答案:有教无类。
人的身份地位先天条件是有差别的,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孔子的教育理念认为,大家都应该接受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而不应该对不同的对象有歧视或偏私。
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渗透着仁爱和中庸的思想,因为孔子的仁政是要通过教育这一手段来实现的。
解析:这个题目理解有一点难度。
要能够从“儿子”“其他学生”的角度想到这也是“类”问题,于是才能想到“有教无类”,孔子对儿子对别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
谈认识可以从各个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陈亢向伯鱼问道:“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他曾独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
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道:‘没有。
’他便说:‘不学《诗》,无法讲话。
’我退下后便学起《诗》来。
另有一天,他又独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
他又问:‘学礼了吗?’我回答道:‘没有。
’他便说:‘不学礼,无法立身。
’我退下后便学起礼来。
我就听到这两点。
”陈亢退下后很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知三件事,得知《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六、(2013·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参考答案: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解析:在这几句话里,孔子强调“无适”“无莫”,其原则是“义”;他反对做“乡原”,讲求做“仁人”。
2.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参考答案:“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中主义者。
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
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
解析:“乡原”的解释存在于课本里,提醒考生要重视对课本的仔细阅读。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中主义,不是要做老好人,它是强调做人的道德原则。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
(《圣经·马太福音》) 1.根据以上文字,分别概括《论语》和《圣经》在为人处事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圣经》:以德报怨。
解析:从文字中看出两书的观点有同有异,可分别回答。
2.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赞同《论语》:用公正、率直、磊落、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而“以德报德”也是直道以行的表现。
儒家强调情感要以理性为原则,注重社会性公德,不能做无原则的“乡原”。
这样做了,个人会成为坚守道义的勇者;社会能实现公平与正义。
赞同《圣经》:《圣经》反对“以怨报怨”,认为应以完全的善对待一切的人,包括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那些伤害你的人和道德上的“恶人”。
这种表面的“懦弱”,其实是源自于内心博大的爱与悲悯,是一种济世救人的宗教情怀。
以恶报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让人心和世界充满仇恨。
只有那种无私的真诚的大爱,才是引人向善的方法,世界也许才会更和谐。
解析:因为两书的观点不尽相同,所以要考生自己分析,你更同意哪个观点?说出理由。
参考译文:《论语·宪问》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