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复习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复习

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鲁小姐故事:鲁小姐从小被鲁编修当作儿子养,从小读文章,把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资性高,记心好,胆中有千余篇又懂自己作文章,十分有才学,但由于受到父亲的教训和影响,八股文在鲁小姐心中地位很高。

鲁大老爷见蘧公孙很有才学就想为自己女儿谋一个好丈夫,但鲁小姐和蘧公孙成亲后,才发现蘧公孙是个作诗的名士,不中进士,对做名的心看的很淡使鲁小姐十分不满和郁闷,但又对形式无可奈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儿子四岁时就拘着他在房间里读《四书》。

形象:①有才华,有学识,从小开始读《四书》《五经》,对八股文十分精通,同时受八股文毒害很重。

②是八股文的“粉丝”,对进士,功名有所追求,但因为丈夫不才,只能把全部身心投身在儿子的教育上。

手法:①在鲁小姐出场时,运用典故“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写出鲁小姐才貌出众②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

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

”“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康、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

”一方面突出鲁小姐有才华,但更突出鲁小姐深受八股文的毒害。

③讽刺。

因丈夫不才,在儿子四岁时就开始教儿子读书,通过这一行为,讽刺出鲁小姐对名利的追求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作者态度:刻画鲁小姐这一有才华的形象,但却深受八股文的影响。

并且在婚后虽然对丈夫不满,却无可奈何,只能妥协,并且虽有才华,却不能有所作为,更好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女子地位的低下和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迟衡山:①建泰伯祠,供人们习学礼乐,成就人才。

②与马二谈论时对于举业给出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讲学问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只讲功名,不必问名利,若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提出了学问与功名不可兼得的道理。

③指责惑于风水者。

余大先生有感于本地寻地葬父母很艰难每次当误了先人的安葬,于是向迟衡山请教,迟衡山认为地下干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就够了,认为安葬看风水是迷信。

迟衡山:①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②对社会政治文化极为不满③是正统儒家思想的化身④社会责任感强5.蔑视功名,追求真意义上的学问迟衡山:对比。

把迟衡山与那些只会互相吹捧谋取权力地位的人和像马纯上一样为了权力而做举业的人对比②前文修建泰伯祠与后文泰伯祠成废墟形成对比迟衡山:歌颂了封建时代真儒的形象,希望做人就要像迟衡山一样品行端正,遵守道德。

后文用泰伯祠的坍塌破败告诉世人真正的知识分子身处危世,那种实现崇高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理想不会是徒然的幻想。

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深切同情与惋惜。

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沈琼枝故事:①沈琼枝和父亲沈大连刚落脚宋为父便差人来接沈琼枝入门,这明显是将她当妾入门,但婚约中明明说是将沈琼枝作为正室。

沈琼枝坦然前往,想求证坐实这场骗局。

②她进府下轿后,质问宋为富,要宋为富拿出婚书,但宋为富不肯出现,于是她径自安顿下来。

几日不见父亲消息,沈琼枝便顺了房间里的首饰,穿了七条裙子,买通丫鬟,扮作小老妈借机而逃。

③逃出后,她便前往南京,写扇作诗来谋生。

④杜少卿闻有此人,便前去拜访沈琼枝。

沈琼枝询问杜少卿是否客居此地,是否与夫人同住,得知杜少卿家在南京,夫人也同在后,直到杜少卿到家,沈琼枝才出发去杜少卿家,说出宋为富骗婚一事,寻求杜少卿的帮助。

⑤在杜少卿的帮助下,沈琼枝到县里向知县重提骗婚一案,靠才华解救了父亲,也彻底逃出了宋为富的骗局。

(形象:精明干练、不慕奢华、有勇有谋、敢于反抗、人格独立、自尊自立、文武全才、豪放又不失矜持。

手法:侧面描写⑴通过“丫鬟说:‘新娘人物诞生的标志’”“知县看他容貌不差”侧面表现出沈琼枝的样貌出众。

⑵知县问沈琼枝为何逃婚时,沈琼枝回答说“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此处运用典故,她自比不肯做佣奴之妻、改嫁张耳的外黄女,侧面表现了沈琼枝的学识丰富。

对比:将沈琼枝质问宋为富时的直爽与宋为富的红了脸做对比,暴露了宋为富胆小怕事、懦弱虚伪的本性,也表现了沈琼枝敢于并善于反抗。

作者态度:塑造一个蔑视封建礼教,对抗世俗,敢做敢当,自食其力,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的女性代表。

<王玉辉:形象:落魄潦倒的穷秀才,狂热追求八股功名,狂热信奉封建礼教,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的迂腐儒生,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又具有普通人伦情绪的父亲,重情重义。

故事情节:女婿病重,王玉辉走了二十里去女婿家,到了女婿家,过了几天,女婿死了,女儿说:“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

”公婆听了苦劝儿媳,制止她的想法。

王玉辉不但表现平静,还说:“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自古心去意难留。

”他鼓励女儿这是青史留名的事。

,说他今晚就回家,叫她母亲来作别。

回去和老孺人说了这话,老孺人骂他呆,不停劝女儿,王玉辉在家依然是看书写字,候女儿消息。

过了几天女儿饿死了,王玉辉仰天大笑说:“死的好!”后来王玉辉到苏州,一路悲悼女儿,心里哽咽热泪直滚。

拜访老友时,得知老朋友已死,哭了几场。

手法:侧面。

女婿病重,王玉辉一个六十的老头走了二十多里去女婿家,可见他生活贫困到何等不堪。

女儿寻死这一情节可见她受到了王玉辉封建礼教的耳濡目染,表现他深受礼教毒害。

对比。

公婆和她母亲苦劝女儿,制止她愚蠢的想法,而王玉辉像没事人,还鼓励女儿自杀,表现出他疯狂追求八股和封建礼教,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的迂腐形象。

通过“中途清醒”塑造他的形象。

*他因不忍看老妻在家中悲痛而外出短游时,一路看湖光山色,悲悼女儿,凄凄惶惶,见船上一个妇人,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热泪直滚出来,表明他也有常人的悲欢离合,内心难以抑制悲痛,这又表现了一个具有普通人伦情绪的父亲形象。

他拜访老友的情节又使他的性格形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面对老友的去世,王玉辉一共哭了4次,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重情重义。

作者写他让女儿去死和后来对亡女亡友的悲痛展现王玉辉人物性格形象的多元化,这种自相矛盾的精神困境让他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带来的残害,他的悲伤是他突破的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控制。

将悲痛和封建礼教给他造成的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深刻表现出来。

王玉辉在这两次“中途醒来”后并不会找到正确的精神道路和解决思想矛盾的办法,这就加剧了他精神的痛苦和折磨。

作者态度:作者巧妙设置故事情节,将王玉辉的多元性格和矛盾思想结合揭露了他迷信八股和封建礼教的最终结果,呈现出八股和封建礼教对王玉辉这类儒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庄绍光故事:1、庄绍光应诏觐见皇帝。

皇上大为赞赏他的才学,但是他不谙官场事故,得罪了太保,当皇帝要重用他时,太保说不适宜用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进学的人。

于是皇上赐了银两及元武湖,允许他回乡著书立说。

2、庄绍光回乡的路上,借宿到一老农家,不幸老农夫妇双亡,庄绍光花费银子安葬了。

3、{4、回家中途及到家后,各路官僚、乡绅因为他被皇上召见,纷纷前来拜见,庄绍光不堪其扰。

搬到了皇上赐予的元武湖形象:他不逃避世俗在世俗中修成了属于自己的“道”。

他不愿与官场权贵互相来往(他拒绝掉了九卿六部来往的官员、回乡后他拒绝了来往的乡绅)但是他很尊崇“君臣之礼”皇帝召见他,尽管他已经知道自己的“道”不会被重用他还是去了。

后来被遣返他只好去了湖上别墅过着隐居生活。

手法:铺垫。

庄绍光在出门前告知妻子“我就回来”、在知道自己的头巾里有一只蝎子后,说“我道不行”都体现出了他已经知道自己不会被重用作者态度:作者讽刺了这种用人才讲究出处的恶习。

同时,这个人物是作者的理想状态,因为他身上有着原始儒学的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杜少卿故事:1、鲍廷玺就想借些银子重新建立一个戏班。

杜慎卿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堂弟杜少卿,说他是一个更大方的人,鲍廷玺去找杜少卿的路上,遇到了同去拜访的韦四太爷。

杜少卿果然更是慷慨,不仅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还在自身无钱的情况下,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

娄老伯的孙子要回去,杜少卿送了一百两银子;仆人黄大的房子倒塌了,杜少卿送了五十两修缮银子;臧三爷收了别人三百两银子,替人买秀才不成,人家索要银子,臧三爷怕吃官司,找杜少卿来借了三百两;张俊民的儿子想考学,因为是冒籍,杜少卿出了一百二十两银子替他疏通关系;鲍廷玺见别人都能借到银子,终于开了口,说是要组建戏班子,也借到了一百两。

娄老伯的病越来越重,回家前,叮嘱杜少卿要学会持家,出借银子要分人分事,有的人不会心怀感激。

杜少卿依旧大方如故。

又卖了一块地。

最后把田产卖光,只得卖文为活。

2、到南京后,杜娘子说要出去看看景致,杜少卿自然同意,他们去了清凉山,杜少卿自己也找到了理想的地方,脱离了世俗,杜少卿大醉后一手携妻子,一手拿金酒杯,路人都不敢仰视。

3、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自知无才,又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拒绝出仕。

迟衡山同杜少卿商量为吴泰伯建一座祠堂,以便传承传统礼乐,并向众朋友募集资金。

形象: 1、淡泊名利、豪放不羁2、倡导妇女的平等3、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4 、敢于挑战封建世俗5、尊重个性向往自然手法:对比:将杜少卿的正直与封建文人的无知对比。

作者态度:歌颂出淤而不染的真偏贤士杜少卿,理性嘲风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科举以及塑落的文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