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农村词(专题讲解)
《浣溪沙》
• 父老争言雨水均,眉头不似 去年颦。殷勤谢却甄忠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 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四,不事雕琢,自然平淡
• 上下篇所写事项与物象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 一种和乐、喜悦的气氛,甚是可人。雨水充足 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老农舒展了眉头,争先恐 后向词人传达喜悦。词人为农民高兴,就连小 鸟婉转的唱歌也好像在劝人开怀畅饮。“啼鸟 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 新。”这三个拟人句恰到好处,只用平凡的景 物就衬托出了词人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又十分 新颖。
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一生,金戈铁马,渴望收复山河。但他是不得 志的。在他闲置的岁月里,他的作品别有风景。辛弃疾笔 下的农村风光的词,成为他豪放报国的背后的独特风景。
Hale Waihona Puke 综 述• 辛弃疾在近二十年的投闲置散生涯中, 创作了不少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 园风物的农村词。这些农村词的思想内 容较为丰富且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对词境的别种开拓,对词的风格的新突 破。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清新平实, 词风质朴自然,但反应了农村生活的闲 适美好。
结 束 语
• 辛弃疾的农村词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 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 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以及自己生活在 农村里的轻松和欣喜。农民的憨真、民风的淳 朴无不组成一幅幅动人、诱人的画面,令人心 弛神往。他的农村词风格别具特色,更加有力 地证明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一个 伟大的作家的创作风格是多样化的。
《清平乐· 柳边飞革空》
• 柳边飞革空,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 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影, 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 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三,纯朴善良的人物
• 全词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上片开头两句是词人描 写自己。一位被迫闲居的英雄,夜晚在柳荫道上飞驰, 露水都已沾湿了衣服。不仅写出了词人的马上英姿, 而且写出了他当时畅快的心情。后两句写景,描写了 一幅鹭鸶捕鱼的情景。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一幅浣纱 女群体的形象,用“娉婷”一词来形容浣纱女子在月 下浣纱的身影,显得风韵优雅,顿使画面更为增色。 最后两句是全词中最有生气的一幅画面:词人突然听 到那边宁静的村庄中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其中一位 浣纱女急忙向陌生人羞涩地一笑,然后起身匆匆去。 这不但是读者如见其人,而且使人能感受到她的心理 活动,词人把画中的女子写活了。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一,清新优美的自然 环境。
• 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一二句是些近景,春天已到田野,小路变得桑树枝条 柔软,蚕种已生出了幼芽。三四句就转而写远景,平 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绿草,一群黄牛在草地上欢叫。斜 阳下,一群暮鸦在林中歇息。这些景物虽触目可见, 却也经过了词人精心地安排。嫩芽、蚕种、细草、黄 牛和暮鸦,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 “春日田园图”。下片描绘景物的清新可喜和心情的 轻松愉悦。词人在山间小路上信步游览,远远望见青 旗处有卖酒的人家。最后两句则借景物点出了主题。 在此人看来真正的春天不在城中桃李中,而在山野的 溪头的荠菜花上。
《清平乐· 村居》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 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 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 头卧剥莲蓬。
二,忙碌幸福的乡村 生活。
•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 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 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 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 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 苍苍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 “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 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 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词短短几句,就把农村生活的 恬淡安适描绘出来,引人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