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部分:试论辛弃疾的农村词作者:贾寅指导老师:王青摘要: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词无疑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样式。
王安石、柳永、周邦彦、苏轼、陆游等词作大家,给后世留下了优美的词作,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的苏轼在扭转词风和词境开拓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但我要说的是南宋时期一位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地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的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主体部分:引言:人们常用“诗言志,词缘情”来评论诗词的不同特点。
的确,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词是最适合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的一种。
因此,似乎从一开始,词就掉进了粉脂堆里:专事刻红雕翠,风花雪月。
言辞浮华艳丽,香软浓腻。
直到宋代,苏轼开豪放词之先声(也有认为范仲淹首先作豪放词——笔者注),才使词走出了春闺幽怨的题材范围,故有“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之说。
加上后来不断涌现的柳永、陆游、辛弃疾等大家的努力,使词逐渐成为一种能与唐诗并立而无愧色的文学样式。
在宋词诸家中,苏轼无疑是一代大师,其豪放词尤为人称道:《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弩灰飞烟灭。
”等句子至今耳熟能详;而《江城子-密州出猎》更是让人豪气勃发。
至其死后,仍泽被数代词人。
其中辛弃疾更是高举苏学之豪放旗帜,成为南宋时期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发展了他的开创精神,其词具有形式解放、内容广泛、品格多样化的特点,所写题材和艺术风格的丰富多彩,是两宋词人不能比拟的。
“辛词……标志了宋词发展的新的高峰……思想高度超过苏轼,表现手法也进一步丰富。
”○1(《全宋词-前言》)尤其是开创了农村词一体。
由于其主要成就是英雄词,前人论述颇多,且本人水平有限,再拾人牙慧,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
所以本文选择了辛弃疾的农村词为论题。
正文:一、词的起源、发展和农村词题材的关系。
1、从词的起源看,词的题材范围并不狭窄。
首先,人们通常把词看作是诗歌的一个变种,直至宋代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样式。
因此,我们首先要谈谈诗歌的形式演变的问题。
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诗歌是公元前六世纪编定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
其中一部分是整齐的四字句,也有一部分是字数不等的长短句。
因此,清初人汪森认为,“既然自有诗,就有长短句的形式,所以这就是长短句形式的词的开端”。
○2(吴丈蜀著《词学概说》)从广义来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能就此认定这就是词。
诗经中的题材就有不少是关于农业方面的。
如《魏风-十亩之间》、《诗经-豳风-七月》,《周南-芣苢》(芣苢音fúyǐ——笔者注)○3(引自《诗经》,芣苢就是今天的车前草)等,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
从这方面来说,词并不是生来就在生脂粉之中的。
诗歌发展过程中,尽管一直有人在关注着农村题材的内容,如唐代诗人王维有不少富有田园色彩的诗歌,而宋代诗人范成大则以一组描写农村生活劳动场景为内容的《四时田园杂兴》著称于世。
清代高鼎有首著名田园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但是也许是古代文人不屑写“求田问舍”○4的内容(《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与许汜论天下人,许汜说陈登见自己时“无主客之意……使客卧下床。
”刘备对曰:“……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指陈登)所讳也。
”),所以农村题材一直都不是主流,而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词更是一直没有出现。
词虽是宋代的代表性文体,但它的产生年代却早得多。
通常,人们认为词的真正起源是在唐代○5(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转引自张晓云选注《唐五代词》)。
其实远在隋唐时代,民间就有了词体的萌芽。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民间词是清代末年在敦煌石窟发现的,被称为“敦煌曲子词”。
它们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内容涉及征戍、边塞风光、朝拜觐见以及爱情等众多方面,并不象后世所认为的“词为艳科”。
从这几方面来说,作为诗歌的一种,词的祖先是宽容的,其题材是丰富的。
而辛弃疾的农村词也可以说是远承《诗经》而来,而开后人之先。
2、从词的发展演变来看,城市生活的繁荣和文人的加工创造是词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经人考证,《诗经》里收集的作品,都是配上音乐供演唱用的。
正如《诗经》一样,词最初就是用来演唱的歌词,所以词最初又叫“曲子词”○6(据考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词是清朝时发现的“敦煌曲子词”)。
唐代是中国的兴盛时期,音乐和伎乐活动兴盛,产生了唐代的“流行音乐”,被称为“宴乐”或“燕乐”。
起初,乐工与歌伎们多以文人的诗词充当歌词。
因此,有人称盛唐诗人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等人为著名的“流行歌曲词作家”。
○7(张晓云选注的《唐五代词》)因为现成的词和节拍难以完全合拍,所以又很快产生了改编的词。
如王维的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曾被改成这样:“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碧,千楼柳色新。
更洒遍客舍青青,千楼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功名有定分,莫遣仪容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8(转引自张晓云选注的《唐五代词》)此曲曾久唱不衰,但仍没有创作来得自由。
于是乐工和民间词人首先开始创作,接着文人也开始加入到行列中来。
词在民间时,题材十分丰富,但艺术上不够精致。
到文人手里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咬文嚼字的行家,笔下的词都经过反复推敲,所以逐渐变得细致精巧起来。
当然,题材的范围也开始收缩了,因为文人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空间都不够宽阔。
历经晚唐五代到宋初,逐渐形成了偏重女音、崇尚婉约等特点,内容上则是描写“燕燕轻盈,莺莺娇软”○9(宋姜夔《踏莎行》)的东西。
至苏、辛之后,词风转变,题材内容更加广泛,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辛弃疾的农村词。
二、辛弃疾与农村词1、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10(《古文史二-辛弃疾篇》),爱国主义题材构成了其英雄词的重要内容。
风格以豪放为主,善用典,喜议论,在填词的技巧和题材词境的拓展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赋闲期间为消遣而作、以描绘农村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的的农村词也成为辛弃疾词独具特色的一体。
辛弃疾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大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
不仅有过在敌人万军之中取叛徒张安国首级的壮举○12(《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据洪迈《文敏公集-稼轩记》载:早年作者奉耿京之命,奉表南归,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于是“赤手领五十骑,缚取(张安国)于五万众中,如挟 兔,束马衔枚,间关西秦淮,至通昼不粒食”——转引自《古文选》P164),也有《九议》、《美芹十论》等“万字平戎策”○13(辛弃疾曾先后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陈政御敌的方略)。
但长期受主和派的压制,报负不能施展,只好把一腔爱国之情、英雄之悲化为诗词。
其英雄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怀才不遇的愁闷感慨是贯穿始终的内容,农村词也是这种感情的又一载体。
辛弃疾一直隐居在江西上饶境内的农村达二十年之久。
长期接触自然,使其在思想感情上逐渐接近自然,也曾作过归隐躬耕的打算。
如《水调歌头-送杨民瞻》“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等。
这种思想感情表现在创作中,就形成了其极富特色的农村词。
如著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描绘了农村清新优美的夜间景色,表达出一种满足于农村闲适而又平静生活的淡淡的喜悦。
又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描绘了一种平静安逸的农村生活图景。
2、前人的诗作里虽然也不乏写农村景色的内容,但在词作里却一直没有出现。
《古文史》中认为“农村词……在此前的文人词里是很少出现过的……”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唐五代词》、《全宋词》等,其中《全宋词》收录近两万首词,词家1300多人,只有辛词有“农村词”一体。
因此,农村词可以说是辛弃疾对前代诗歌内容的继承和创新。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1)、农村词和《诗经》的比较: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总结,诗经中收集了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生活情景的诗篇,也有不少地方描写了农村的景色。
如《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周南-芣苢》等。
但〈诗经〉里的作品首先是诗,而不是词。
它的句式基本是四字句的整齐的形式,即使有一些少量的作品不是整齐的,但那还是最初的散乱的东西,形式、体制还很粗糙,内容基本是民歌风格的,是对当时的劳动生活场景的比较客观的记载;而辛弃疾的农村词是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讲求格律对偶,使事用典,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感受,文中的景色已经加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其体裁样式也是成熟的固定词牌。
(2)、农村词和田园诗的比较:诗歌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早就有之。
东晋的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锄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戴月荷锄归”的诗句,唐代的王维、白居易也都有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宋代的范成大老年养病期间,曾写了60首描写农村生活内容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宋代的杨万里和清代的高鼎也都有田园诗佳作传世。
但这些也不是词,而是典型的诗歌,或五言,或七言,都是成熟的样式,跟体制、形式同样成熟的“长短句”形式的词显然不是一回事。
3、辛弃疾词的内容。
辛弃疾农村词的题材内容:辛弃疾退隐后长期闲居在江西境内的带湖一带。
由于受主和派压制,又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无法排遣一腔愁绪,曾作过“躬耕”的打算。
如《鹧鸪天-博山寺作》“人间走遍却归耕”,《水调歌头-送杨民瞻》“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行香子-三山作》中的“好雨当春,要趁归耕”,《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等。
在长达二十年的隐居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有关农村生活剪影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
长期的农村生活,使他在思想、感情上渐渐地接近自然,因而形成了另一种清新朴素的词格,在词风的变革中开出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白描的手法形成了清新自然的气息,淳朴的乡村生活构成了词作的恬淡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