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思想与智慧的挑战·听课、读书、思考、论辩一、关于本课·“西方文论”课严格来说,应该叫做“西方文艺美学”将涉及到文学理论、美学问题、哲学问题。
·“西方文论”是指从古希腊罗马到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思想西方主要指欧洲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法、英、德·西方古典文论的发展1.古希腊罗马时期2.中世纪神学美学时期3.文艺复兴时期4.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5.启蒙运动时期:莱辛、狄德罗6.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康德、歌德、席勒*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忠梅,贺拉斯:《诗艺》莱辛《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商务印书馆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二、学习研究西方文论的意义·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文学艺术问题,诗集上常常是对古人所思考与阐述的问题的一种重新的思考,以古为鉴,我们也许可以获得阐释今天的文学艺术问题的更好的方式与能力·古典理论家对于文学艺术问题的审美思考,总是体现着他们坚定的信念与理想,总是体现着他们密切关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致力于文艺在真、善、美向度上的提升,以此实现文艺对于人性的合理发展与社会的合理构建的重要作用的强烈愿望·深刻的思想毕竟比精明的方法重要第一讲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古代希腊包括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亚、北非、意大利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大约公元前11世纪~9世纪:荷马时代(荷马史诗)约公元前6世纪~4世纪:希腊城邦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力彼得斯和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三大雕塑家、·亚斯贝斯:轴心时代(《历史的起源与》时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之前300年间标志: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终极关怀的觉醒”,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辉煌的时代——轴心时代,以前的所有的思考都在向这个时代凝聚,此后的时代都在反思与回望这个时代。
·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恩格斯“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真正意义上的文论发端于公元前6世纪,是随着哲学思维的出现而出现的。
研究者首先都是哲学家。
·前柏拉图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斯、德谟克利特、智者学派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一切事物,凡是能够从中看出一定的和谐(古人在界定美的第一个词)关系的,就是美的。
的混杂的学派。
1.哲学观点:数即宇宙·世界的本源并不是某种具有质的规定性的物质,而是失去任何质的规定、并且渗透到一切物质中的一种属性——数。
万事万物的本源应当是某种永恒的东西。
2.美是和谐——美就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的本质就是和谐黄金分割、毕达哥拉斯三角“音乐史队里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吧不协调导致协调”·诸天音乐理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宇宙犹如一个“神奇的八音盒”天上的星辰在各自的运行当中,发出各自的声音,整体宇宙就生成了一种和谐的音乐。
·灵魂音乐理论人类的心灵也体现着宇宙的和谐“小宇宙”的和谐与“大宇宙”的和谐的契合使人产生快感。
人所创造的艺术,实际上也是模仿者宇宙的和谐,是对宇宙秩序的呼应和共鸣,呈现着宇宙秩序。
·从“诸天音乐”到“灵魂音乐”的学说第一,心灵秩序与宇宙秩序的对应往往被后世用于解释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愉悦;第二,人类心灵对宇宙和谐的感应能力,或许可以说明人类为什么能够模仿宇宙的和谐二、赫拉克利特——“流泪贤人”·孤傲、抑郁、哀伤情绪,曾任名誉国王1.哲学观:万物的本源是火;辩证思维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的。
构成世界的本源是火,永远燃烧不熄的。
“万物统一的世界,既非神所创造的,亦非人所创造的,而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火。
”“人不可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流”——运动是绝对的。
“我们是下而又不失下同一条河,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2.美学观点:对立和谐;美的相对性·赫拉克利特对美学和文论的最主要贡献,就在于从一种独特的角度深化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自然是由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对立的事物事协调的不同的事物产生最美的和谐”“人们不理解不同的东西是自身同一的,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自然实际上偏爱对立……是从对立的事物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事物中创造和谐,艺术也是在模仿自然中创造和谐的”(艺术模仿说——西方文论的基石)·“对立统一”既成为古希腊“和谐说”的基础,又暗示出一条通往相对主义的思路(古希腊艺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美也是不断变化的,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引导了后来的相对主义哲学的美学“海水是既清洁又肮脏”三、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笑智者”·著有《论节奏与和谐》《论诗》《论好的和坏的发音字母》等,现仅存一些著作残篇(柏拉图的思想与他对立)1.哲学观:原子论·宇宙万物是有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朴素的唯物认识论(首创留基坡)(由原子流放射出来,对人的感官产生冲击,留下印迹)·要认识事物,首先要有事物的存在·人的因素越来越明显,神的形象发生重大变化,由庄严转向秀美。
人的地位在渐渐的攀升,人们越来越多的讨论2.关于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的灵魂构成了小宇宙,形成了人的本质,灵魂不是某种超物质的存在·关注人的内在生活,强调人们应该“比留意身体更多地留意他们的灵魂”,认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提出“人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美学史上第一次对美进行分类,一种是身体的美,一种是智慧的美)“人应当拒绝一切无意义的快乐”3.关于摹仿·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强调“追随自然”的意义,强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4.关于音乐“音乐是最年轻的艺术”“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从社会发展看艺术的起源,含有近代席勒和斯宾塞的“余力说”(康德的游戏说,游戏有规则,又不固守规则,是自由的,在游戏中,游戏者既是创造者,也是欣赏者,艺术也是一样)的萌芽(人活着,安身立命,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上的东西)四、智者学派·“智者”多指专门以教授青年而获取报酬的职业教师,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
因而,智者在历史上有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
·智者学派最活跃的的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关注人类生存和精神活动,较多地探讨了道德、法律、宗教和艺术问题由于智者学派对人本身的偏重,其美学和文论更强调主观的、相对的、感觉的审美体验。
1.普罗塔格拉斯(前481~前441):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主要观点在于对“美”的相对性之论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柏拉图人为普罗塔格拉斯的意思是说事物对于你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人是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说“我(审美主体)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美的或者完全丑的,只是那些掌握并区分它们的准则使得一些丑、一些美”“美的尺度,各从其类”2.高尔吉亚(前483~前376):艺术制造幻觉·来自他的三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第一,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第二,即使有事物存在也是不可认识的第三,即使有可以认识的事物也是不可传达的·艺术只能被认为是“制造幻觉”甚至“欺骗”“借助传奇和情感,悲剧制造一种欺骗,(但是)在这种欺骗中,骗人者比不骗人者更诚实,受骗者比不受骗者更聪明”“在悲剧和绘画中,最易于被类似真实的虚构事实引入迷途的人,才是最好的观赏者”五、苏格拉底1.生平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最智慧的人。
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即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
美本身:(3)善(有用)就是美吗?功利:是偏爱不是审美。
很难做到无功利的,但可以做到就会得到最纯粹的审美的快乐。
文学艺术使人成其为人。
(4)美等同于视觉、听觉的快感吗?审美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听戏听熟戏),但绝不仅仅是听觉和视觉。
快感是不同的,是个体,所以于其之上,还应有一个一般性的。
①美离不开美的东西,但不等同于美的东西②美与质料与形式相关,但不决定于质料和形式③美与物质上的满足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相关,但不决定与满足④美与实用功利相关,但美不等同与善⑤美的东西给人快感,但不等同于快感结论:美事难的,美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美是一个悖论。
进一步的结论:美是理式柏拉图: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美本身”是一种理想化的设定,柏拉图称之为理式,它是一切美的根源,也是美的本质“美的理式”是一切美的根源,也是美的本质具体的美的事物是感性的、易变的、方生方灭的,是美的理式的影子,是相对的。
“美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是绝对的。
(由主观唯心变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不依存于物质的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的、永恒不灭的本体。
理式自身构成一个理式世界分层次①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②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圆”(永远见不着最圆的圆)③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正义”④最高理式相当于造物主、神——事物的本质、普遍规律理式世界是一个本体的世界,由一个无生无灭、永恒存在的理式体系构成,虽然无形无色,却可以凭理智去把握。
它是万事万物eg.“洞喻”(人往往因为限制,只能看到现实世界中方生方灭的现象,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假象。
)至少分成两派:影子的世界,本体的世界,更高的真理——太阳即善、真理,人们凭感官感受到的都是幻想,只有太阳照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没有火光、太阳,就没有洞壁上的影子。
但人们总是只停留于洞壁上的影子。
“人本来是自由的,但人无往不在束缚之中。
”真相、本相、真实的世界——理式的世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美是理式:理式才是最高的美,是美的原因和根据。
理式的来源:生成:事物——概念(一种语言的东西,我们用语言把握世界,就在于语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概念)——理式现实:理式——事物(柏拉图)(颠倒了的哲学):人在制作东西的时候,都是先有理式,才产生的东西“美是理式”说的意义:①客观唯心主义观念②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人和人的理性③柏拉图企图透过纷繁的事物表象去探索美的一般性、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