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
选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3、积累文学常识:《战国策》
【知识链接】
1、《战国策》: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人物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3、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理基础知识
1、借助工具书,正音正字
陛()拊()樊於()期夏无且()暴()虎冯河暴戾恣()睢()自刎()揕()其匈变徵()
戮()没泾()渭分明矐()匕首()惶()急被八创()箕()踞偻()行
2、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文中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则秦王未可亲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诸郎中执兵
3、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陛,秦舞阳色变掁恐,群臣怪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4、难句翻译
(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5)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6)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7)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9)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6、结构分析
第一段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
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
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
7、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