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4 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

案例4 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过程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国债期货上联合做空的 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抢先得知“327”贴息消息,立 即由做空改为做多,这一行为再加上原本就做多的各 种机构的推波助澜,使得“327”品种在一分钟内上涨2 元,十分钟内上涨3.77元,期价自148.50飙升,最高 至151.98。做空主力万国证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 照其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履行 交割义务,亏损高达60多亿元。
327国债期货事件:过程
“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 场。事发当日晚上,上海证券交易所所召集有 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 力恶意违规,当即宣布:23日最后8分钟所有 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该部分成交不计 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各会 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
327国债期货事件:过程
为维护自己利益,“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 位封盘失败后,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 力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计算机交易系统的不完 善,采用严重违规手法大量透支十几亿元保证金 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 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 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 这被当时媒体称之为“中国的巴林事件”。
期货交易是一种复杂的交易方式,它具有以下不同于现货 交易的主要特点: 1.国债期货交易不牵涉到国债券所有权的转移,只是转移 与这种所有权有关的价格变化的风险。 2.国债期货交易必须在指定的交易场所进行。期货交易市 场以公开化和自由化为宗旨,禁止场外交易和私下对冲。 3.所有的国债期货合同都是标准化合同。国债期货交易实 行保证金制度,是一种杠杆交易。 4.国债期货交易实行无负债的每日结算制度。 5.国债期货交易一般较少发生实物交割现象。
过程:背后的通货膨胀
实行保值贴补后,“固定利率”变成了“浮动利 率”,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使得国债期货的投机 性陡然增强。在这个背景下,国债期货价格一改 过去较为平稳的局面,大大刺激了交投的活跃。 1994年10月首次实行保值贴补后,国债期货“314” 品种曾经因此而发生过剧烈波动。
过程:背后的通货膨胀
第三回合:破釜沉舟
当327国债被冲到152.50的涨停价并被封死时,万国 证券全线亏损并爆仓,管金生指挥万国证券公司在上 海证券交易所中的6个“红马甲”,在收盘前15分 钟,挂出1000万口空单,将327国债的价格打回 147.50,将所有跟风多头杀得立即爆仓,而万国证券 立即扭亏为盈并反过头来赚了几个亿。 管金生操作是明显违反当时的规定,证监会紧急开 会,宣布当天最后15分钟交易不算数,万国证券遭受 灭顶之灾,亏损14亿,被申银证券按照规定重组。
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
什么是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 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 派生交易方式。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 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在20世纪70年 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 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什么是国债期货?
327国债期货事件:背景
1993年开始的国债期货交易风波,主要是指的 3.27风波国债进入期货市场的始作俑者是上海证 券交易所。在当时来说,股票市场是非常冷清 的,绝大多数地方都还没有开设证券交易,交易 的保证金也要求很高,一般至少5万元,对那个时 候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值。而有钱的人还都 沉在商品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是绝对害怕 的,所以要改变冷清的状态,创新品种就是活跃 市场的最好办法。
事件诱发原因分析(3)
外部条件尚不具备 1、当时国债现货市场规模偏小,实际流通量不过650亿 元,容易导致市场操纵和过度投机。 2、利率体制僵化,当时尚未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债 期货很容易演变为多空双方对赌工具,而不是源于规避利 率风险的需求。 3、信息透明度不高。“327”国债期货事件中,政府对1992 年3年期国债的票面利率由9.5%贴息至12.24%的消息,直 到25号才公布,但22日下午就已有大量的知情者在国债期 货市场操作。
过程:背后的通货膨胀
1994年,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峻。为了抑制高通胀,鼓励 老百姓买国债,国家对银行存款和国债实行保值贴补,即 在既定利率的基础上,对居民存款或国债收益进行补偿。 而贴息是在保值贴补之外的利息补偿。比如,当时“327” 现券年利率为9.5%,1995年7月份保值贴补率是13.01%。 根据当天晚上财政部出台的贴息方案,“327”的现券利率 由9.50%的利率提高到12.24%,贴息和保值贴补采用分段 计算。这意味着,如果此消息兑现,“327”的到期价格将 会提高,对空头来说大大不利。
事件诱发原因分析(2)
投资者操控市场的行为和不理性的思维 万国证券公司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依仗自己的政府背景和 雄厚的资金而不尊重市场,认为市场价格可以短期内被操 控,所以才用透支的方法打压市场。 当时消费物价一直沿上升通道不断上涨,而根据物价指数 计算的保值贴补率势必逐月提高。当万国证券等大户认为 国债价格被高估之时,在市场上坚决做空。 问题在于万国证券明知做错了方向却不认错斩仓,反而加 仓,最后孤注一掷,透支打压市场,造成了公司破产。
尉文渊
尉文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计 者和创建者出身于军人家庭 15岁初中没毕业去新疆伊犁当 兵 78年恢复高考,考入上海财大 毕业后,国家审计署工作副处长 32岁,审计署人教司处长 34岁,人行上海分行金融行政 管理处,正处级的副处长
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
1947年5月19日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贫苦农民家庭 1965年考进上海外国语学院,青年时渴望成为学者 1982年,上海外国语学院获得法国文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从公安机关的翻译岗位,改 行投入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先后任经理助理、 副经理,并被选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 成为法学、工商管理双硕士。
事件诱发原因分析(1)
上海证券交易所。 期货市场有保证金、每日结算制度用于管理风险。而上交 所是一个现货交易所,没有按照期货运行规则进行设计, 导致问题的出现。当时上证所不实行严格的保证金制度, 万国证券在没有保证金的情况下,可以透支几十亿资金进 行交易,导致悲剧的产生。 其实与此同时,“327”国债在各个期货交易所都同样进行 着交易,交易量并不少于上证所,但由于期货交易所有着 一套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所以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而这一次,关于财政部将对“923券”贴息的消息, 在春节前后已传得沸沸扬扬。伴随着传言,在“贴 息”与“不贴息”之间产生了两大派系。市场上,以 财政部所属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 中经开)为首的多头和上海券商巨头万国证券、 “草根”机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辽国发)为首的空头形成的两大阵容。
第一回合:建仓做空
空方在判断“保值贴补率”不可能再次提 高,在145元附近大举做空(因为当时已经 很高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势必使政府减 息,因此他们强力做空)。 多方则为财政部的直系券商,这些券商及 其客户开始大举建立“多头头寸”。
第二回合:“辽国发”叛变
辽国发的高岭“临阵叛变空翻多”,高岭首先调集3 个亿资金(放大100倍做国债期货相当于300亿资 金),准备继续大举做空,与多方决一死战。 当他确知“保值贴补率”最终被提高到12.98%后, 当晚,他买通了许多别的单位席位上的“红马 甲”,在第二天早上立即将其50万口“沽单”平仓同 时追加“买入”50万口反手做多,100万口买单将 327国债的价格封到152.50这个绝对涨停板上。
327国债期货事件:过程
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 “327”,327国债应该在1995年6月到期兑付。该券发行总 量为240亿,它的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 与当时的银行利息和通货膨胀相比,327的回报实在是太 低了。于是有市场传闻说财政部可能要提高327的利率, 到期的时候会以148元的面值兑付,而非132元。 1995年2月后,其价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间徘 徊,但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 “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
327国债期货事件:过程
管金生领衔的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 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财政 部不会掏16个亿来补贴327,所以坚决做空; 而其对手方中经开(有财政部背景的公司)则 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 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 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
过程:背后的通货膨胀
多头获得的消息是贴息会成为现实;空头获得的 消息是不会贴息,不仅如此,保值贴补率还可能 下调。两者的消息渠道可能不一样,但双方都很 自信。因此,多空双方早已剑拔弩张。 这一点,春节前后“327”的持仓变化和辽国发在2 月23日上午的动作就已显露无遗。
过程:背后的通货膨胀
“327”国债风波中,保值贴补政策和国债贴息政策对 债市气贯长虹的单边涨势起了决定作用。“327”国债 可享受保值贴补,在保值贴补率连续数十月攀高的情 况下,其票面收益大幅提高。在多空对峙时,其又受 财政部公告(1995年2月25日公布)的朦胧消息刺激而大 幅飙升,使得“政策风险”最终成为空方失败的致命因 素。于是,空方不惜蓄意违规,利用交易管理的漏洞 演出了最后“疯狂的一幕”。
1995年2月23日,下午16:15。上海证券交易 所总经理尉文渊看了一下手表,离国债期货交 易专场收市还剩15分钟。刚刚陪证监会期货部 的两位客人谈完正事,便邀请他们来到了交易 大厅,参观当时备受关注的国债期货交易。
故 事(3)
交易员们正专注地盯着盘面,一手接着报单电 话,一手拨动着键盘。代号为“327”的国债期 货价格正有节奏地跳着。该品种所对应的现货 券代号为“923”,由财政部于1992年发行,总 量240亿元,1995年6月30日到期交割。
故 事(4)
除了正常交易时间,上证所还开设了国债期货交易专 场,时间为每个交易日的15:30-16:30,也就是在 股票交易结束后才进行的。专场交易的好处在于既不 影响股票交易,也容易活跃国债期货。 16时22分13秒,“327”成交价为151.30元。刹那间,大 量抛盘连续涌出,50万口!交易员可以清晰地看到, 第一笔大单已经砸出……场内电话声此起彼伏,又一 阵狂轰滥炸……730万口!一张超级大单,将“327”的 价格强行压至147.40元收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