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绪论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药理学主要任务: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②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③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④监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⑤对已批准上市药物进行再评价,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安全性、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临床药效学:生理、生化效应;剂量与效应①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最大疗效,最小的副作用②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临床药动学:是一门用时间函数来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转运和转化的动态规律,浓度-时间变化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第二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 (TDM):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使治疗达到理想水平。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给药方案个体化疗效与血浓相关性更密切某些药物没有适当的效应指标来指导剂量调整需要了解病人用药的依从性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要强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的概念:治疗上限:机体能耐受的最大不良效应时的血药浓度;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治疗窗:两者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窗制定给药方案的目标就是将血药浓度水平维持在治疗窗内分析药物浓度方法光谱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易受到体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故使用受限制。
色谱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以同时测定几种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血药浓度测定中应用广泛。
缺点是样品处理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当临床救治病人急需监测结果时则不适用。
免疫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取样量少,监测快,缺点是费用昂贵。
TDM 的指征➢ 毒:治疗指数低(治疗窗窄),毒性大的药物➢ 饱: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久:长期用药,且可引起不易觉察的毒性➢ 联:合并用药 ➢ 变:药代参数改变➢ 疑:怀疑患者药物中毒第三章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 Practice )GCP :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它是对临床试验所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规定。
临床试验受试者权益的保障:1、知情同意 2、知情同意书 3、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书:知情:受试者知晓和明了与临床试验有关的必要信息;同意:受试者自愿确认其同意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须以签名和注明日期的知情同意书作为文件证明。
伦理委员会:由医学专业人员、法律专家,非医务人员及来自其他单位人员组成的独立组织有不同性别人员组成。
研究者:是实施临床试验并对临床试验的质量及受试者安全和权益的负责者。
申办者:发起一项临床试验,并对该实验的启动、管理、财务和监察负责的公司、机构或组织。
监察员:由申办者任命的对申办者负责的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其任务是监察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和核实数据。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期:➢ Ⅰ期临床: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Ⅱ期临床: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Ⅲ期临床: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Ⅳ期临床(售后调研):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生物利用度(BA ):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
生物等效性(BE ):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试验(SOP )标准操作规程:针对药物临床试验各工作环节,制定的详细可行、规范具体的工作操作规程不能从剂量预测其浓度第七章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方面:1. 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2. 吸收面积减少3. 内脏血流量减少4. 胃肠道动力减弱分布方面:1. 瘦质减少, 总体液量减少2. 体内脂肪比例增加3. 血浆白蛋白减少,游离药物浓度↑代谢方面:1. 肝血流量减少:↓40%,肝提取率↓2. 功能性肝细胞减少3. 肝脏损伤修复能力减退排泄方面:1.肾血流量减少2.肾小球滤过率降低3.肾小管分泌减少老年人药效学特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敏感性↑(如催眠、镇痛等);⏹心血管系统药物反应性:(受体数目,亲和力),⏹内分泌系统:对糖皮质激素、降血糖药物的反应↑⏹免疫系统变化:不良反应↑⏹其他:对抗凝药高度敏感(内源性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依从性:是指谨慎地遵照医嘱服药的程度,这是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它可以用依从指数(compliance index,CI)表示。
CI愈大,表示用药的依从性愈好。
老年人用药依从性变差使药物不良反应率上升。
第八章妊娠期合理用药妊娠期母体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药物口服时,生物利用度与其吸收相关。
⏹妊娠期胃酸分泌↓,胃排空时间↑、胃肠道平滑肌张力↓,肠蠕动↓,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峰值后推、偏低。
⏹药物通过肠道时间↑,使药物吸收程度↑⏹早孕时呕吐频繁的孕妇,口服药物的效果更受影响。
分布:⏹妊娠期孕妇血容量约增加35%~50%,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血液稀释,心排出量↑,体液总量平均增加8000ml,故妊娠期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初始剂量或负荷剂量应随分布容积的增加而增加药物与蛋白结合:⏹妊娠期白蛋白↓,使药物分布容积↑。
⏹很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分泌激素等物质所占据,游离型药物比例↑,使孕妇药效↑。
⏹体外试验表明非结合型增加的常用药物有:地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等。
代谢:⏹妊娠期肝微粒体酶活性有较大的变化。
⏹妊娠期高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孕激素水平提高,引起肝微粒体药物羟化酶活性增加或抑制。
(适应性保护)⏹妊娠期苯妥英钠等药物羟化过程↑,可能与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孕酮的影响有关排泄:⏹前期孕妇心搏出量和肾血流量的↑(25~50%),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50~70%,主要从尿中排出的药物,从肾排出的过程加快。
⏹晚期和妊高症患者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影响,使由肾排出的药物作用延缓,药物排泄减慢减少,反使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应加以重视妊娠期用药原则⏹单药有效的避免联合用药。
⏹有疗效肯定的老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
⏹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
⏹早孕期间避免使用C类、D类药物。
⏹若病情急需,要使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则应终止妊娠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A类: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未见对胎儿有损害,是最安全的一类,如维生素C。
⏹B类:动物实验显示对胎仔无危害,但临床研究未能证实或无临床验证资料。
多种临床常用药属此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等⏹C类: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
如硫酸庆大霉素、氯霉素、盐酸异丙嗪等。
⏹D类:临床有资料表明对胎儿有危害,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权衡利弊后再应用,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链霉素等。
⏹X类:证实对胎儿有危害,妊娠期禁用的药物。
抗代谢药,喹诺酮(例如:它可使胎儿发生中枢神经系统、面部及心血管多种异常。
)妊娠不同时期用药对胎儿产生的影响不同⏹妊娠早期:胎儿发育⏹妊娠晚期:流产或早产(直接、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临近分娩:影响产程及新生儿第九章儿科合理用药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点:⏹总之,与成人的药动学相比,新生儿的药物分布容积较大,肝代谢和肾排泄药物的能力较差;通常幼儿和儿童药物的分布容积较大,消除速度也较快。
⏹因此,为了达到相同的血药浓度,按体重计算的剂量在新生儿较小。
新生儿药物监测应用指征①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关系密切;②已有公认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和潜在中毒浓度;③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④毒性反应较大,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⑤机体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从给药剂量难以预测血药浓度;⑥药物中毒表现与其所治疗疾病症状相似。
第十章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ADR):质量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DR的分型A型(量变型异常): 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过强所致特点:可以预测,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死亡率低B型(质变型异常): 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特点:很难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ADR的临床表现形式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作用、致突变、致畸作用、其它表现:首剂效应、停药反跳ADR程度分级:•轻度:轻度不适,不影响正常功能,一般不需特别处理。
•中度:明显的不适,影响日常活动,需要减量、撤药或做特殊处理。
•重度:不能从事日常活动,对症治疗不缓解,需立即撤药或做紧急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自发呈报系统:监测范围广,参与人员多,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缺点是漏报较多,偏差大。
医院集中监测系统: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资料丰富;缺点是数据缺乏连贯性,费用高。
病例对照研究:优点是进行迅速,费用低,对确定临床表现独特的不良反应十分有效;缺点是易出现资料偏差,资料不全时,难以选择对照。
队列研究:资料详尽,可以估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缺点是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时,必须扩大研究人群,费用较高。
记录联接:优点:✓代表了高效率进行药物流行病研究的发展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医疗信息资源、缩短研究周期;✓能进行大样本、长时程、各种设计类型的研究;缺点:✓受到计算机网络化程度等诸多因素限制、前期工作量大;✓需多部门协作、组织实施复杂。
第十二章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引起的疗效变化或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方式:药动学相互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体外的药物相互租用药代动力学互相作用: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任一环节受到影响,最终使其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或↓从而引起药效相应改变。
药效动力学互相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药物作用于同一受体或不同受体上,产生相加、增强或拮抗效应。
体外药物的互相作用:①药物间发生互相作用,使药效发生变化,称之为配伍禁忌;②固体制剂成分中加入的赋形剂与药物发生作用,影响药物利用度。
第十三章抗感染药物抗菌药分类:①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于繁殖期杀菌药②氨基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小诺米星、阿司米星,亦是杀菌药③四环素类:天然品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半合成品有美他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属广谱抗菌药。
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⑤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美沙星、加替沙星⑥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异噁唑⑦抗结核分枝杆菌类: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的氨苯砜、氨苯吩嗪、利福平等⑧其他:万古霉素、林可霉素、杆菌肽、磷霉素等抗菌药作用机制:①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②损伤细菌细胞膜③影响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④影响核酸的代谢⑤抑制细菌叶酸代谢⑥与靶位蛋白结合耐药机理①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②细菌改变细胞外膜的通透性③改变靶位蛋白④改变叶酸代谢途径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性接触后,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对细菌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