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四章
学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四章
1、好劳动爱做事----怎么办? a.非常好动 b.喜欢模仿成人做事 第一,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强引导。 第二、要注意安全。
2、闹独立----怎么办?
1岁的孩子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 2岁左右的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
现为固执,不听成人吩咐。 解决办法:
(二)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通过实物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物活动的特点能够有助于儿童认识事物本 质和规律。 3、通过实物活动获得思维的发展。
二、言语真正形成
这一阶段儿童初步掌握本族语言 具体表现为: a.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 b.能用口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 c.能根据成人语言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
1、小班儿童基本意识不到学习的目的、任务,只 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往往把学习当游戏看待。 2、中班儿童对学习目的、任务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够把学习和游戏区分开来,但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 时间很短,主要以游戏的形式来掌握知识。 3、大班儿童为升小学而学习的目的逐渐明确,并 能按学习任务活动。
三、劳动
条件反射容易建立等。 抑制过程加强使儿童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
行为,减少冲动性,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提供了条件。
2、条件反射易建立,而且比较巩固。 意味着学习新知识比较快,建立以后比较巩固。 3、第二信号系统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
动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活动的发展
8个月以后,儿童开始能对少数词发生它的动 作反应。
如:问儿童“妈妈在哪儿?”儿童会转向妈 妈或引起寻找妈妈的动作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1岁---1.5岁)
对熟悉的事物能做出词的反应。 如:看到自己家的小花猫,儿童也会发出“喵喵”
的喊声。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岁半以 后) 词开始摆脱与具体刺激物的直接联系,开始成为 代表一类事物的具体概括性的刺激物,因而,真正 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才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学习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学习的发展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1、既不同于3岁前也不同于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 儿童。 2、正规学习的准备(知识、学习态度、学习习 惯、学习能力) 3、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 形式。 4、学习和游戏之间没有严格界线
(二)幼儿学习的发展
3、游戏的特点 (1)自主性 (2)娱情性 (3)假想性 (4)非外在强制性
(二)游戏的心理结构
1、想象
想象在游戏中具体体现: (1)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2)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言语
(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菜中意义和作用
(二)躯体动作的发展顺序
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 1.5岁时可以爬上楼梯; 2岁左右可以双脚原地跳、踢球、攀登、很少摔跤。 3岁时学会独脚跳等复杂动作。
二、手的灵活动作----学用工具
1-3岁的儿童逐渐能够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 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
1岁半以后,儿童逐渐学会拿着各种东西做各种动 作,如:端起碗来喝水,拿小勺吃饭,用毛巾把娃 娃抱起来等。
2岁以后,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 等。
(一)学用工具动作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动作。
最初,孩子拿到手的物品简单地当作自己手的延续, 这一阶段,孩子不停地改变运用物品的方式,因此 动作方式很多,但有效的方式很少。
如:拿小勺吃饭,他一会儿大把攥住勺子柄的 顶端,一会儿又捏住勺子柄的低处,盛了汤饭 也不会保持勺子的平稳,往往勺子未到嘴边, 大部分事物已经翻洒掉了。
第二阶段: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不再连续变换新的方式。
这一阶段,儿童偶然碰到一种有效的方式,会立刻
抓住它,而且比较小心地完成某种动作。
例如:用勺子盛满食物后,慢慢地平着端起来,
到达嘴的高度时,才送进嘴里。
第三阶段:能够有意地重复有效动作,不再 是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
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主动掌握经验中有效
幼儿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游戏、早期学习 和劳动
一、游戏 二、学习 三、劳动
一、游戏
(一)游戏的心理实质
1、什么是游戏? (1)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反映
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2)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虚构
与真实的巧妙结合。
2、游戏的产生
游戏是在幼儿接触社会时,产生了参加成人 的社会活动的强烈愿望,但其身心发展水平不允 许的情况下产生的。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二、幼儿初期(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三、幼儿中期(幼儿园中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四、幼儿晚期(幼儿园大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医生” 是条件刺激物--------“穿白大褂的医 生”的信号
“穿白大褂医生”的形象是无条件刺激物----打针 疼的信号。
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应。(7、8 个月)
儿童只能以自身的动作来应答具体刺激物。 如:儿童看见新鲜的玩具,就要伸手去抓。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应。(8个月 以后)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主要内容
一、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二、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三、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先学前期:1-3岁。儿童学会走路、说话,都是在这 个时期。随着他们生活范围的扩大,外界对他们的 影响也日益增加。
最突出的就是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这一年龄 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 称“第一个反抗期”或“第一个危机期”)
三、思维能力出现
1、认识过程齐全了。 2、认识过程发生了质变: a.“理解性”知觉 b.记忆理解性增强 c.情绪情感逐渐深刻 d.产生了意志行动 e.心理活动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四、自我意识萌芽
1、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 代词“我” 2、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
五、如何进行教育
例如:孩子看见妈妈的形象,就出现高兴的
表情。(妈妈-----具体刺激物)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2、第二信号系统
出现时间:先学前期 概念: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条件刺激物 而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系系统。 词总是标示着一定的事物。
例如:已经形成了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逃避打 针的儿童,当听到“医生来了”这句话时,也会哭 起来或表现出害怕的表情来。
第一节 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一)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 85厘米,3岁时约93厘米。 (二)体重:3岁时体重约为13公斤。 (三)骨骼:继续骨化,弹性较大,易弯曲。 (四)肌肉:大肌肉已发展,小肌肉未发展。 (五)内脏器官:3岁时心率为100次/分钟,但 与成人相比仍较快,不宜剧烈运动。
年龄(岁) 4-5
实验室条件 41秒
游戏条件 4分17秒
5-6
2分55秒
9分15秒
6-7
11分
12分
(四)游戏的发展
1、游戏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2、游戏组织形式日益复杂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五)如何组织幼儿游戏
讨论:怎样组织一场游戏?举例说明。
1、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经验。(材料准备、游戏时 间长短、游戏空间大小、场地结构等) 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现状、存在的 问题) 3、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 4、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的动作方式,不过,这时的孩子常常会固执地运用某
种动作方式,即使遇到困难和失败,也不肯放弃或改
变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 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 式。如有不正确的动作,很快就会纠正。
第三节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
一、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二、言语真正形成 三、思维能力出现 四、自我意识萌芽 五、如何进行教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重增加:3岁时脑重达1000克。 (二)神经纤维不断增长。 (三)突触联系不断增多。 (四)神经纤维髓鞘化迅速进行。 (五)皮质抑制机能继续发展。 (六)第二信号系统出现并发展。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1、第一信号系统
出现时间:婴儿期
概念: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现实事物作为条件 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系系统。
1、游戏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 2、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表5-1 儿童在不同条件下识记五个词的平均数
年龄(岁) 实验室条件 游戏条件
3-4
0.6
1.0
4-5
1.5
3.0
5-6
2.0
3.3
6-7
2.3
3.8
3、游戏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个 性品质
表5-2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站姿的时间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 、身体的发育
(一)身高:6岁达110cm (二)体重:6岁达20公斤 (三)骨骼:骨化远未完成,易变形 (四)肌肉:大肌肉比较发达,小肌肉 5—7岁开始发展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结构发展
1、脑重增加:3岁1000克,7岁1280克,相当于成人 脑重的90%以上。
(一)幼儿劳动的特点
1、幼儿劳动的重点不在于创造物质财富 2、幼儿劳动的目的在于发展幼儿的动作 3、通过幼儿劳动培养其劳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