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工程总结

发酵工程总结

发酵工程总结一名词解释1.发酵:传统概念,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代谢有机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现代概念,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2.发酵工程:采用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3.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是利用生物细胞对一些化合物某一特定部位的作用,是它转化成结构相类似但是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合物。

4.生产微生物细胞物质:是以获得具有多种用途的微生物菌体细胞为目的产品的发酵工业。

5.筛选: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实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

方法有a平皿快速检测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抑菌圈法、梯度平板法)b摇瓶培养法。

6.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7.基因突变:指的是DNA碱基发生变化即点突变。

8.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选育出优良菌种的过程。

9.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的情况。

10.菌种退化:是指在较长时期传代保藏后,菌种的一个或多个生理性状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消失的现象。

11.狭义的菌种复壮: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从而达到恢复浓菌原有典型性状的目的。

广义的复壮是一项积极的措施,指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变个体12.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放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13.基本培养基MM:凡是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14.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养缺陷性菌株生长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15.补充培养基SM:在基本培养基中有针对性的加入一种或几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合成培养基。

16.天然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还不恒定的各种植物和动物组织或微生物的浸出物、水解液等物质制成的。

17.合成培养基:也称组合培养基(多用于定量研究);是用化学成分和数量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

18.半合成培养基:多数培养基配制是采用一部分天然有机物作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的来源,再适当加入一些化学药品以补充无机盐成分,使其更能充分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

19.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20.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糖,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高分子化合物)21.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生物碱)22.操纵子:是指基因组DNA分子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由启动子,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组成。

23.前体:指一些添加到培养基中的物质,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上去,自身结构基本不变,产物产量却因此有较大提高。

24.促进剂:指那些既不是营养物又不是前体,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25.抑制剂:一些对生产菌代谢途径有某种调节能力的物质。

26.氨基糖反应:还原糖与氨基酸之间产生的呈色反应。

值:糖化液中还原糖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用于表示淀粉糖的糖组成。

28.灭菌: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及设备中一切有生命的有机体的过程。

29.射线灭菌原理:利用高能量的电磁辐射与菌体核酸的光化学反应造成菌体死亡。

常用: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30.化学灭菌原理:药物与微生物细胞中的成分反应,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

范围:器皿、双手和实验室、无菌室的环境灭菌。

31.干热灭菌原理:利用高温对微生物有氧化,蛋白质变性和电解质浓缩作用而杀灭微生物。

范围:玻璃及金属用具及砂土管灭菌32.湿热灭菌原理:蒸汽冷凝放出大量潜热,具有穿透力,且在高温有水分条件下,蛋白质易变性。

范围:培养基和发酵设备。

水煮常压灭菌:100℃饱和蒸汽灭菌:一般121℃,30min33.过滤除菌原理:利用微生物不能透过滤膜除菌。

范围:用于压缩空气、酶溶液及其他不耐热化合物溶液除菌。

34.火焰灭菌原理:利用火焰直接杀死微生物。

范围:接种针、玻璃棒、三角瓶35.临界氧: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氧浓度。

(呼吸临界氧)。

对产物而言是不影响产物合成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合成临界氧);36.补料分批发酵:是指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的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优点:a可以出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b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37.分批发酵:在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机制的发酵方式,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发货产品。

38.连续发酵: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发酵产品的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39.半连续发酵:指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的放掉部分发酵的培养方法。

40.发酵染菌:指在发酵过程中生产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侵入了发酵系统,从而使发酵过程失去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培养。

41.污染时间:是指用无菌检测方法确准的污染时间,不是杂菌窜入培养液的时间。

二简答获得发酵产品的条件:1.适宜的微生物2.保证或控制微生物进行代谢的各种条件3.进行微生物发酵的设备4.精制成产品的方法和设备。

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主要部件包括罐体,搅拌器,挡板,轴封,空气分布器,传动装置,冷却装置,消泡器,视镜,呈圆筒状,罐高/径多为。

搅拌器作用:1,打碎空气气泡,增加气液接触界面以提高气液间的传至效率。

2,使发酵液充分混合。

轴封作用:防止染菌和泄露。

发酵罐灭菌的注意点;1.升温降温时注意缓冲性 2.灭菌时蒸汽从夹套中进去,如从罐中进去,蒸汽冷凝产生冷凝水,无法接种,容易污染3.冬天温度低,散热快,低于30度需加温,加温时蒸汽由下进入从上而出。

如从25度到30度,加热到28度时即可关蒸汽阀。

4.微生物代谢发酵时产生大量热,使温度大于30度需考虑适当降温。

冷却时冷却水由下进入从上而出,注意缓冲性,不要降至30度才关5.小型罐50L~7T用夹套系统冷;大型罐7吨,用冷却管。

发酵罐接种的三种方法:a火圈直接倒种b注射器接种c压力差接种菌种选育的目的:1.防止菌种退化2.解决生产实际问题3.提高生产力4.提高产品质量5.开发新产品工业微生物分离的程序:定方案,采样,增殖,分离,发酵性能测定。

诱变育种的程序:出发菌株的选择——制备菌悬液——前培养——诱变处理——突变菌株的筛选——保藏和扩大试验原生质体融合的步骤:选育亲株—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筛选优良性状融合重组子菌种退化的原因:1.菌种连续传代导致自发突变或回复突变是菌种发生退化的直接原因2.菌种保藏方法不当 3.菌种生长的条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是遇到不利的条件,或是失去某些需要的条件。

防止菌种退化的措施:a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b控制传代次数c利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移种传代d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e选用合适的培养基菌种保藏方法:1,冷冻干燥或真空干燥保藏2,超低温或在液氮中冷冻保藏。

3,转接培养或斜面传代保藏4,土壤或陶瓷珠等载体干燥保藏扩大培养种子必须满足的条件:1,菌种细胞的生长活力强,移种至发酵罐后迅速生长,迟缓期短。

2,生理性状稳定3,菌体总量及浓度能满足大容量发酵罐的要求4,无杂菌污染5,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

放线菌孢子制备工艺流程:菌种—母斜面—子斜面—摇瓶种子—种子罐—发酵罐(琼脂斜面培养基,28度,5到14天)好氧培养试管→三角瓶→摇床→种子罐厌氧培养试管→三角瓶→卡式罐→种子罐种子质量的控制1.影响孢子质量的因素:培养基、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冷藏时间。

2.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培养基、培养条件、孢子的质量、种龄、接种量。

3.细胞或菌体、生化指标、产物生成量、酶活力4.种子的异常状况:菌种生长缓慢或过快、菌丝结团、菌丝粘壁5.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菌种稳定性检查、无(杂)菌检查、提供合适的培养条件代谢调节方式:1.代谢途径区域化2.代谢流向的调控3. 代谢速度的调控4.细胞透性的调节5.能荷调节代谢速度的调控:<一>酶合成的调节(粗调)是在基因表达水平上起作用的a酶合成的诱导1,协同诱导:一种诱导剂可以同时诱导产生若干种酶的现象。

2,顺序诱导:一种诱导剂产生的酶的反应产物可继续诱导产生下一个酶,连续诱导产生一系列酶的现象。

b酶合成的阻遏:终点产物反馈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

c酶合成调节的遗传基质:操纵子学说.<二>酶活性的调节(细调)a酶活性的激活:前体激活和代谢中间产物的反馈激活。

b酶活性的抑制:反馈抑制。

c:酶活性调节的分子机制:别构调节理论,酶分子的化学修饰理论积累代谢产物的有效措施:a反馈抑制作用的解除b反馈阻遏作用的解除c遗传阻遏d使细胞膜透性增大。

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手段:<1>生物合成途径的遗传控制:a代谢缺陷型菌株b利用抗代谢类似物的突变积累氨基酸c产物降解缺失突变株d细胞膜组分的缺失突变<2>微生物发酵条件的控制:主要有温度,PH,氧气含量,离子浓度等。

氨的导入有三种方式:—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谷氨酸)2.由天冬氨酸或丙酮酸通过氨基转移,将氨基转给a—酮戊二酸3.谷氨酸合成酶途径。

配置培养基的原则:1,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置不同的培养基。

2,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浓度和配比。

3,调节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

4,根据培养微生物的目的配置。

5,尽量使用廉价易得的原料。

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因素:微生物种类、初始菌量、培养基成份、传热与混合状况、培养基中固体颗粒的存在影响热穿透。

蒸汽中空气的存在降低蒸汽分压和灭菌温度。

pH空气净化的方法:a热杀菌:基于加热后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热变性而得以实现。

b静电除菌:是利用静电引力来吸附静电粒子而达到除尘灭菌的目的。

c过滤除菌:是让含菌空气通过过滤介质以阻截空气中所含微生物,而取得无菌空气的方法。

d辐射除菌介质过滤除菌的原理:布朗扩散截留作用,拦截截留作用,惯性撞击截留作用,重力沉降作用,静电吸引作用。

空气净化的一般流程:空气吸气口→粗过滤器→空气压缩机→空气储罐→一级空气冷却器→旋风分离器→二级空气冷却器→丝网除沫器→空气加热器→空气总过滤器→空气分过滤器→无菌空气发酵过程中泡沫的产生:通入大量的无菌空气,剧烈的搅拌,菌体代谢产生CO2,加上发酵液中糖、蛋白质和代谢物等发泡物质的存在,使发酵液含有一定数量的泡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