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

战国《韩非子·有度》
国家永远不会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国家严格执行法度的就会成为强国,反之就是弱国。法律是一个国家内部规范,必须严格执行,不容亵渎。
10
P53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治必行。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意思是国家的事,制定法律规章政策并不难,难的是有法必遵,难的是听到之后去遵守。法律能不能贯彻实施,能不能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法则,就是以对人民百姓有利为根本,国家有诸多政策措施,也有诸多规章制度,所有这些都应以利民为出发点。
3
P13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唐·李世民《晋帝总论》
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唐太宗君臣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从民欲、顺民心,使民安乐的政策和措施。并且带头崇尚节约,杜绝奢靡。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措施,“贞观之治”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盛世的高峰。
11
P54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史记•商君列传
法令得不到执行,关键是上层有人犯法,是上层有头有脸、有权有势、有恃有宠的人带头不执法、违法甚至犯法。
12
P55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下句为:治水者,茨防决塞,九洲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
慎子 逸文
说的是法律、法规、法令、法度、法治源自于人类的进化,并非空洞无物,天外来客,所以人们要学会使用法律法规知识治理家庭、单位、国家,使其顺势为昌,扬长避短,循序渐进。
13
P103
人不走不亲,水不打不浑
《增广贤文》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
14
P115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梁启超成八字句。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
P18
敢为天下先
《老子》
敢为天下先,表达了敢于做先行者,开天下万物之先河,做他人未曾做过的事的情怀。
5
P23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着在学校。
宋·胡瑗《松滋县学记》
学校教育重要性的著名观点。意思是:能够使国家繁荣稳定的在人才,而能够培育成国家人才的在教化。同时指出,从事教化职业的是老师,而教化的基础是学校的教育。
8
P45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也称《商子》
法家要求“事皆断于法”,否定道德的作用,犯了法律万能主义的错误。现代法治社会虽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依然需要道德的调解作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如果一切都用法律来调节,除非是机器人才能做到。
9
P47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
序号
页码
名 句
出 处
释 义
1
P2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2
P11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6
P30
民为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
《尚书》
民为邦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政得其民,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
7
P32
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左传》,又见于《新唐书》
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