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1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3、威尼斯
一座四周环水的城市,一座由上百个小岛组成的城市,一座素有 “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的城市,在这里看到的最多的就是水,这就 是水城——威尼斯 。 15-16世纪除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与府邸外,还建造了商业和 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图书馆、博物馆、铸币厂、学校等。最 引人注目的是完善了圣马可广场的建设。


3、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包括大广场和小广场两部分;大广 场东西向,位子偏北,小广场南北向,连接大广场和海口。
大广场是梯形的。东端是11世纪造的拜占庭式的圣马可主教堂,它华丽 多彩、轮廓丰富。北侧是旧市政大厦,由龙巴都设计,三层楼高,它决定了 广场的长度。南侧是新市政大厦,由斯卡莫齐设计,下面两层照圣马可图书 馆的样子,加了第三层,同旧市政大厦相配称。西端是一个两层的建筑物, 把新旧两个市政大厦连接起来。这个建筑物也采用圣马可图书馆的样式,上 面加了一段女儿墙,装饰着雕像。 同大广场相垂直的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之间的小广场。总督府紧 挨着圣马可主教堂,图书馆连接着新市政大厦。小广场的中线大致重合圣马 可教堂的正立面。它也是梯形的,比较窄的南端底边向大运河口敞开。远处 小岛上,有圣乔治修道院教堂的尖塔圆顶作为对景。

贡多拉
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贡多拉”。这 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是居住 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说,7世纪时,第一任总督将这 种船命名为“贡多拉”。



4、罗马
15世纪中叶,罗马人才荟萃,成为宗教文化的中心。
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城市改建的重大工程。 波波罗广场三条街道相交处,中有方尖碑。



小广场和大广场相交的地方,拐角 上,斜对着主教堂,有一座100m高的方 形塔身,方锥形塔顶的高塔。它是广场 的垂直轴线,外部的标志。1540年,珊 索维诺在它下面,朝东造了一个三开间 的券廊,装饰得很华丽,使塔和周围主 要的建筑物有了共同的构图因素,从而 协调统一。 广场上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建筑物, 如旧市政大厦东端的钟楼和小广场南口 的一对从君士坦丁堡搬来的柱子。 圣马可广场除了举行节日庆会之外, 只供游览和散步,完全与城市交通无关。 意大利人习惯于在广场上约会亲友,所 以把广场叫做“露天的客厅”。圣马可 广场华美壮丽,却又洋溢着浓郁的亲切

这广场的一个新特点是它的前面,梯形的比较短的底边,完全敞开,对着山下大片的绿地。一 道大台阶笔直地奔上山来,前景是广场前沿挡土墙上的栏杆和它上面的三对古罗马时代的雕刻 品。这三对雕刻品,越靠近中央的越大、越高、越复杂,使构图集中、轴线突出。广场正中, 立一尊搬来的古罗马皇帝马古斯•奥莱里乌斯的骑马铜像,使广场有一个艺术中心并且丰富了广 场的层次。广场地面铺砌了整幅图案,椭圆形的,把骑马像放在图案的正中,给它一个确定的 不可改易的位置。
改建工作上。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


1、阿尔伯蒂
1450年著《论建筑》一书,对合理城市选址和城市及 其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他继承了维特鲁 威的思想理论,提出理想城市设计模式,以便利、美观为 城市设计的主要原则。
其典型模式是: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 于防御的多变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 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行进组合。
气氛。
圣马可教堂
圣马可教堂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市圣马可 广场东面。它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同 时也是集拜占庭式建筑、伊斯兰式建筑和文 艺复兴式各种风格于一体的综合建筑艺术的 杰作。
大广场
小广场
钟塔及教堂装饰

河岸对景

圣马可广场的空间变化很丰富: ⑴ 从城市各处,要经过曲折的、幽暗的小街陋巷才能来到广场。一走进大广场西端不大的券门或 者主教堂北侧的钟楼下的券门,突然置身宽阔的空间,多大的天,多高的塔,多美的教堂,阳光 多明媚! ⑵ 广场是半封闭的,但是,钟塔和它的敞廊仿佛掩映着另一处胜境。绕过它们,便是开敞的小广 场,两侧连绵的券廊把视线导向远方,远方是小岛。只有一对柱子,标志着小广场的南界,它们 也丰富着景色的层次。向前来到运河口海岸边,千顷碧海,白鸥自由出没。作为对景,圣乔治修 道院教堂的尖塔圆顶,完成了最后一幅图画。在这幅图画的中景上,两端高高翘起的小艇,冈朵 拉,轻捷地穿梭来往。 ⑶ 小广场的北边是圣马可主教堂前部的侧面和钟塔的侧面。它们都把前部探出在小广场边线的内 侧,它们向小广场展现了最好的面貌,从而既是两个广场的分隔者,又是它们的联系者,是它们 之间的穿心轴。 ⑷ 总督府、图书馆、新旧市政大厦和它们之间的连接体,都以发券为基本母题,都作水平分划, 都有崭齐的天际线,都长长地横向展开。它们连连续续,形成了相当单纯安定的背景。在这幅背 景之前,教堂和钟塔,象一对主角,在舞台上扮演着性格完全不同、却又互相依恋的脚色。钟塔 是那样伟岸高峻、气度尊严,教堂又是那样盛妆艳饰、活泼热情。它们每一个都需要对方的补充, 得到了补充之后,更淋漓尽致地发展着自己的性格。 圣马可广场几百年来吸引了许多画家和诗人,为它作画,为它写诗。它无愧于“欧洲最漂亮 的客厅” 这样的赞誉。
3、建筑分期
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佛罗伦萨) 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罗马)
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后期(威尼斯和仑巴底)
17世纪以后就是发展为巴洛克时期
二、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

很多画家雕塑家都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学家:乔托、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 )、珊索维诺、


2、佛拉拉
佛拉拉城跨波河而建,通往帕多瓦的罗马大道从该城穿过波河。 在8世纪,在波河北岸建立了一座拜占庭要塞以便保护南岸的大主教 宫殿免受匈奴人的威胁。要塞沿着波河两岸发展起来。10世纪,费拉 拉卡诺萨的封建领主泰巴尔多在河北岸建立了一座城堡。费拉拉在其 两端即要塞和城堡之间发展起来。 按照建筑师比亚焦·罗塞蒂(1465-1516)的设计,城市透视 图是在围绕着宫殿、教堂和花园而构成的。四座当代宫殿环绕着该城 市北部的广场,极好的展示了以视觉透视为基础的城市规划。防御工 事的内部是众多的宫殿,教堂和修道院。建于12世纪至16世纪的大教 堂兼具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其周围环绕着中世纪的建筑,包括市政 大楼和埃斯特城堡。费拉拉是文艺复兴城市的典型例子,其城市建筑 物保存完好。费拉拉所展示的城市设计的演化,对未来数个世纪的城 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布鲁内列斯基出身于手工业工匠,钻研了当时先进的科学特别是机械学,精通 机械、铸工,在透视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过建树,在雕刻和工艺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 经过刻苦努力,他掌握了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建筑结构。为了设计穹顶,他在 罗马逗留几年,潜心钻研古代的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回到佛罗伦萨后,作了穹 顶和脚手架的模型,制定了详细的结构和施工方案。1420年,在佛罗伦萨政府召集的 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筑师参加的会议上,他获得了这项工程的委任。同 年动工兴建,1431年完成了穹顶,接着建造顶上的采光亭。1470年采光亭完工,但布 鲁内列斯基前此于1446年去世了。


15世纪后半叶,东方贸易被断绝,资产阶级将投资转向土地和房 屋,一时刺激了佛罗伦萨的建筑活动。16世纪后半叶,从阿诺河修建 了连通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严格对称设有骑 楼的联排式多层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光产的群体构图。
建筑着重正立面的设计,不重视体积表现。 建筑物均临街并立,广场雕塑亦放在边沿。
(建筑师和雕塑家 )、拉斐尔(与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二人并称为意大 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三杰 )、伯拉孟特、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

出现了一大批理想城市设计师,其规划形态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正
方形、八角形、圆形等都作为设计方案,提出网格式和同心圆式街道系 统,但大都停留在规划方案上。

城市建设活动增加,但都其中在城市的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群的


Hale Waihona Puke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 狭窄,两条船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 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 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 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 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齐飞,形成了这个世界 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
第十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一、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
1、文艺复兴的产生
最早产生在14-15世纪的意大利,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形成文艺复兴运动。其 历史意义是为资本主义建筑统治地位制造舆论。
2、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文主义”。 新航路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促进了人文主义文化的传播。




2、费拉锐特
费拉锐特著有《理想的城市》一书,他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 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1464年,他提出一个理想城市方案的几何图 形。后来欧洲国家设计的许多城堡,都受他的影响。 斯卡莫齐按费拉锐特的设想,制定威尼斯王国帕尔曼-诺伐城的规 划。此城建于公元1593年。是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城市。中心为六角形 广场,放射形道路用三条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构筑 物。


2、罗马市政广场
罗马市政广场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传统地点——卡比多山上。因为当时 旧城区已经很拥挤,米开朗琪罗把市政广场面向西北,背对旧区,把城市的 发展引向还有余地的地区。 广场的正面是元老院,是旧建筑物。它右侧有一座档案馆,二者不互相 垂直,照米开朗琪罗的设计加以改造。后来照档案馆的式样并与它对称在左 面造了一座博物馆。至此广场的平面呈梯形。意大利中世纪的城市广场是不 对称的,卡比多山市政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配置的广场 之一。 三座建筑物虽然不造在同时,但都按米开朗琪罗的设计改造过,所以形 式完全统一。元老院高27m,两侧的房屋高20m,相差不大。为了突出元老院, 把它的底层做成基座层,前面设一对大台阶,上两层用巨柱式,二、三层之 间不做水平分划;而两侧的建筑物,巨柱式立在平地,一、二层之间用阳台 作明显的水平分划。构图的对比,使元老院显得比实际的更高一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