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的教育事例

国外的教育事例

国外的教育事例美国人的“残酷”教育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有的做法尽管对我们中国家长来说还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残酷”,但在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个性方面有很大作用。

比如: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无父母陪护;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裸体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读书。

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

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

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

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段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

英国家庭教育孩子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

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

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

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

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

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

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

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意外的困难。

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

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

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

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

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

学校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

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

在公学里,人们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

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练,准备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

这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钟爱,这种爱强于对孩子的和过分的呵护,这是父母必须做出的一种真爱。

“无情”教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该学一点不近人情,那绝对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好事,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古代斯巴达人以尚武著称,拥有全希腊最强大的陆军,立法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早年总是逃避痛苦难,养成了畏惧的心理,他就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和困难。

因此斯巴达人的孩子从7岁开始就被集中起来,除了接受竞走、格斗等训练外,还不能穿鞋,做一些常人无法忍受的苦役,经过这么一番磨砺,坚忍不拔、好勇狠斗、服从纪律自然成了斯巴达人的品格。

因此尽管人数少,但是他们拥有全希腊最强大的陆军,成为当时西方最强盛的国家,一度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人更是如此。

现在的不少日本人,教子方法也似乎不近人情,冰天雪地里仍让自己的孩子穿短衣短裤,孩子摔倒也不会伸手去拉,甚至于也不说一句话。

这与我们对子女的疼爱有加形成鲜明的反差,简直是冷酷无情。

2002年中日两国的中学生搞过一个夏令营登山比赛,结果表明中国学生表现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与日本学生相差远也!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深思的现实问题啊!须知,“无情”教育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是真诚的爱孩子,真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啊!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多来点“无情”教育,若干年以后我们肯定会慢慢地有所收获的。

美国家教也有“清规戒律”我接触过一些美国家庭,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听凭其自由发展,而是有许多“清规戒律”。

他们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绩都尽可能地鼓励,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对他们的信心。

做任何事先要母亲许可在早期教育中,母亲对孩子影响最大,能不能吃巧克力、打游戏等,孩子都要先向母亲请示。

我参加过5岁女孩杰希卡的生日聚会,吃完一块蛋糕后,孩子们问妈妈:“我们能再吃一块吗?”妈妈说不行。

杰希卡恳求道:“妈妈,今天我生日,多给我一块吧。

”妈妈问爸爸,最后才答应了她。

一天在超市结账时,我前面一位母亲牵着两岁大的男孩,男孩拿着个玩具汽车在哭闹:“我就要这个。

”妈妈哄了一会,仍无效,于是严厉地对他说:“看着我的眼睛,妈妈说不可以。

”孩子读懂了妈妈的眼睛,乖乖地把玩具汽车放回货架。

做错事一定要受罚对孩子处罚的方式有多种,常采用的是关禁闭。

这对小孩来说是非常严厉的。

禁闭期间,不能看电视、打游戏、出去玩,除吃饭外,必须待在自己房里。

一次在朋友家吃饭,先生刚好坐在7岁的彼得想坐的位置上。

小家伙于是开始闹:“我要坐那里。

”他妈妈劝了一会仍不见效。

男主人对彼得严肃地说:“再不听话就回你自己的房间去。

”我们赶紧说没关系,女主人却说:“不行,这样会宠坏孩子。

”彼得哭着冲上楼。

过了一阵,彼得下楼,他爸爸问:“准备好道歉了吗?”彼得点点头,低头向我们道歉,于是他爹妈走去亲了他。

女主人告诉我,他们两岁的小女儿若不听话也会被关禁闭,但只有10分钟。

5岁的女儿会增到半小时,7岁的儿子时间会更长。

她说,小孩子应从小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做错事一定要受罚。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

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在实践中教育儿童在瑞典,2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

在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需要老师带着小宝贝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

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

像土地不会吸收玻璃,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所以不可乱扔玻璃垃圾。

瑞典的环境建设搞得那么好,这与他们自身从小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洋老师花招王仲安《扬子晚报》美国小孩爱上学校,不管成绩如何,孩子们对上学总是乐此不疲。

美国学校极具吸引力,洋老师的洋花招,才是成功的秘诀。

最让我感动的是安德森女十,多少年来,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师,每天早上,坚持守在教室门口,笑着与每位前来上学的孩子握手。

甚至连学生们吃完午餐,从食堂返回教室时,也不例外。

当孩子的小手被攥在老师温暖的大手中,仰头看到老师眼里对自己的肯定与尊重,他们的自信必定日益增长。

美国学校招纳不少活泼的男老师,布先生就是一位教学助理。

他留有一头飘逸的金色长发,时而扎成马尾巴,时而编成大辫子。

他会在学生面前,不动声色地显露几下魔术绝活,又会突发奇想,忽然从家里搬来两张旧沙发,在教室里布置成一个舒适的图书角。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就用平日赚来的奖励性****,作为享用“布氏图书馆”的门票。

布先生不费吹灰之力,便把一班精力过剩的小猴子,收拾得服服帖帖。

一般说来,美国人讲话直爽,交际方式简单。

但在学校,依然十分讲究师道尊严。

学生和家长不得直呼老师名字,必须在姓氏前,冠上夫人、小姐或先生的尊称。

善解人意的体贴,妙语连珠的关怀,乃至别出心裁的教育方式……洋老师们林林总总的洋花招,往往表现在这些微小之处,真是春风雨,润物细无声。

美国孩子的“领袖才能”薛涌(摘自《黄河黄土黄种人》)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了,班里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

女儿上学,从来没有听说有班干部。

第一年上学前班,老师给全班同学分配任务:有的是把门人,即孩子们列队进教室时,把门打开,等全班进去后再关上;有的是领队,走在最前边,引导全班进入教室。

可想而知,孩子们都想当领队,不想当把门人。

不过,这些角色,从来是每个人轮流,绝对平等。

女儿班上的一位叫阿利克斯的男孩,组织起一个虫子俱乐部。

女儿喜欢自然,赶快去参加。

结果她发现,阿利克斯把自己封为老板,另一个女孩子是副老板,还有一个是老板助理,她则是个普通雇员。

女儿是个谦和的人,对此并不太介意,跟着玩了不少时间。

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不能什么俱乐部都参加,所以俱乐部之间就要竞争。

你想当头,就得发起一个俱乐部,并能把持俱乐部的领导权。

同时,你要能吸引人来参加。

如果最后成了光杆司令,俱乐部就失败了。

他们都懂得,自己是不是领袖,不在于老师怎么评价,而在于自己的小伙伴们是否认同。

一个领袖,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给大家带来福利。

像奥莉维娅的母亲这样的家长,平时也潜移默化地鼓励这样的行为。

美国家庭育儿法则张文《张家港日报》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味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处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