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绿色物流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绿色物流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策略

论文关键词绿色物流;必要性;发展;策略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恶化。

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

目前,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绿色物流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刚刚萌芽,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它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

这种物流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传统直线型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去设计和建立一个环型的、循环的物流系统,使达到传统物流末端的废旧物质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中来。

现代绿色物流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了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形成了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

一,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如今,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威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多地摄取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我国的物流发展也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短期的环境牺牲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些许的好处,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以下理论可以说明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五点:一是发展是重点;二是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是应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经济和改治运行机制;四是人们的自身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人们应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五是树立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

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现代绿色物流就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2、生态经济学理论。

所谓生态经济学是指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

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彼此联系的桥梁。

经济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关的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更宏观和长远的利益。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对立统一的。

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3、生态伦理学理论。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得不忍受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这就促使了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伦理学是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它根据生态学提示的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

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

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3、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

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

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

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

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4、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

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5、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其次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

由于我国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总量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仅靠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开展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

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

第三,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

一方面要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师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二、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1.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在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经济建设、资源及环境的利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我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可持续发展。

在国策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提出了不少绿色工程的方案,促进了企业对于绿色管理的实施。

2.我国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已开始形成。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逐步形成。

其中部分企业已具有环保意识,将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已经按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比如海尔集团就已经建立了环境管理系统,并获得ISO14001标准认证。

可见绿色环保意识已经得到企业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1] 3.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迅速。

在近几十年里,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迅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1.绿色物流的观念还未普及。

虽然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但绿色物流的概念在我国还未能得到普及。

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绿色物流。

即使有部分企业已开始注重绿色生产,但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物流成本,也有些企业认为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情,和企业无关。

[2]2.政府缺乏相关政策引导。

一个国家的绿色物流发展还必须有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比如说绿色物流法。

如今,在很多发达国家,其政府就制定了相关绿色物流的政策和法规,而且在布局上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了道路。

在我国,虽说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制定和颁布了许多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造成了物流法律中环保体系的缺失。

很多运用到物流领域的环境法多是义务性规范,难以调动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积极性且无法以法律来强制企业执行。

另外,物流活动涉及到众多行业和部门,但我国各相关部门间缺乏协调和沟通,政府也未大力进行宏观调控,导致物流资源的浪费,加剧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物流复合型人才匮乏。

由于我国提出绿色物流的概念没有几年, 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 培养出具有绿色物流理念的毕业生几乎没有。

同时,研究的内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强,存在理论与应用实践的脱节的现象。

另外,目前我国物流业拥有大量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物流从业人员,而毕业于高校、具有专业物流理论知识的人员从事物流业的时间还相当短,因此许多企业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富有实际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更别提这些人才还必须有着绿色物流的先进意识。

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推行绿色物流举步维艰。

4.物流技术落后。

我国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虽说部分企业已经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先进的物流技术,但绝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必然会对物流资源造成浪费。

而且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

在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5.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方面缺乏投入。

运输系统缺乏周密科学的设计, 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 如引起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 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含氮氧化物等)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仓储设施落后, 库容小而分散, 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

物流中心的经济效益不高, 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违背了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原则。

6.值得借鉴的国内经验少。

因为绿色物流引入国内不久,因此我国成功的绿色物流发展范本还很少,而光靠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各国的国情有着很大的差异。

(三)机会(opportunity)1.我国整体经济环境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