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全课概述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

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新课程学习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总结:(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__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据此回答例1——例4[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个人收入的分配滕州一中高三政治张慎营【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本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解决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

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即从个人分配的角度展开与后面的国家分配“财政、税收”共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中分配这一重要环节。

作为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该课需着重把握我国分配制度下的分配方式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设计意图】根据高三一轮复习全面系统、灵活扎实的指导原则结合政治课堂复习模式,按照“复习提问---知识整合(自主填空)---知识架构——重点突破——素质提高”等复习环节,同时贯以“拓展延伸”、“误区警示”,设置典型例题进行“高考回放”,让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考点的理解,从而落实考纲和课标。

【教学目标】1、高考考点(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2、考点解读(1)识记按劳分配的地位、含义、原因、多种分配方式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当前我们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把握以上考点能有效完成一些细节性的选择题,会判断一种收入是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所得。

(3)在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掌握这一原则和其他措施能更好的解决当前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问题。

3、关注热点(1)运用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制度等知识,分析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运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意义,认识我国事业单位将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

【教学重难点】(1)按劳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初次分配、再分配、国民收入、居民收入等概念及关系。

(3)分配方式,社会公平的实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完成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整合,夯实基础。

情境教学法----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进行课堂探究,最后归纳总结。

讲练结合法---在突破考点后,及时设置一些典型例题或“高考回放”进行巩固强化,讲练结合,将落实进行到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提问】(提问背诵,温故而知新)回顾并背诵上节课两个重要问题1、如何解决就业问题?2、我们进行投资理财时应坚持什么理念或原则?【环节二:自学填空】(自主学习,整合知识、夯实基础)给大家5--7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58--63,完成步步高资料填空部分。

一、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地位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____________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______地位。

2、含义(基本要求):在__________经济中,在对_________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_______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_________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