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用汽油氧化安定性

车用汽油氧化安定性

车用汽油氧化安定性--诱导期、实际胶质
( 一) 氧化安定性的定义
汽油在常温和液相条件下抵抗氧化的能力称为汽油的氧化安定性,简称安定性。

汽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颜色变深,生成粘稠状沉淀物的现象,这是汽油安定性不好的表现。

安定性不好的汽油,在储存和输送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胶质,使汽油的颜色变深,甚至会产生沉淀。

例如,在油箱、滤网、汽化器中形成粘稠的胶状物,严重时会影响供油;沉积在火花塞上的胶质在高温下会形成积炭而引起短路;沉积在进、排气阀门上会结焦,导致阀门关闭不严;沉积在气缸盖和活塞上将形成积炭,造成气缸散热不良、温度升高,以致增大爆震燃烧的倾向。

( 二) 汽油中的不安定组分是汽油变质的根本原因
汽油中的不安定组分主要有:
烯烃,特别是共轭二烯烃和带芳环的烯烃以及元素硫、硫化氢、硫醇系化合物和苯硫酚、吡咯及其同系化合物等非烃类化合物。

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汽油组分差异较大,其安定性也不同。

直馏汽油、加氢精制汽油、重整汽油几乎不含烯烃,非烃类化合物也很少,故安定性较好。

而催化裂化汽油、热裂化汽油和焦化汽油中含有较多烯烃和少量二烯烃,也含有较多非烃类化合物,故安定性较差。

烯烃和芳烃是汽油中辛烷值的主要贡献者,但是由于烯烃的化学活性高,会通过蒸发排放造成光化学污染;同时,烯烃易在发动机进气系统和燃烧室形成沉积物。

芳烃也可增加发动机进气系统和燃烧室沉积物的形成,并促使CO、HC排放增加,尤其是增加苯的排放。

因此,在汽油标准中对芳烃和烯烃都有严格限值。

除不饱和烃外,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特别是硫酚和硫醇,也能促进胶质的生成,含氮化合物的存在也会导致胶质的生成,使汽油在与空气接触中颜色变红变深,甚至产生胶状沉淀物。

直馏汽油馏分不含不饱和烃,所以它的安定性很好;而二次加工生成的汽油馏分(如裂化汽油等)由于含有大量不饱和烃以及其他非烃化合物,其安定性就较差。

( 三) 外界条件对汽油安定性的影响
汽油的变质除与其本身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外,还和许多外界条件有关,例如温度、金属表面的作用、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大小等。

(1)温度
温度对汽油的氧化变质有显著的影响。

在较高的温度下,汽油的氧化速度加快,诱导期缩短,生成胶质的倾向增大。

实验表明,储存温度每增高10℃,汽油中胶质生成的速度约加快2.4~2.6 倍。

(2) 金属表面的作用
汽油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不同的金属表面接触。

实验证明,汽油在金属表面的作用下,不仅颜色易变深,而且胶质的增长也加快。

在各种金属中,铜的影响最大,它可该汽油试样的诱导期降低75%,其他的金属如铁、锌、铝和锡等也都能使汽油的安
定性降低。

( 四) 评定汽油安定性的指标有:实际胶质和诱导期
实际胶质是用于评定汽油安定性,判断汽油在发动机中生成胶质的倾向,判断汽油能否使用和能否继续储存的重要指标。

当加入的汽油实际胶质过高时,会在燃烧过程中产生胶质、积炭。

在油箱、滤网、化油器中形成粘稠的胶状物,严重时会堵塞喷油嘴,中断供油。

沉积在火花塞上的胶质沉渣,在高温下形成积炭引起短路。

在进气、排气门上结焦,会导致气门关闭不严,甚至卡住气门使之完
全失灵。

沉积在汽缸盖、汽缸壁和活塞上的积炭,会导致发动机散热不良,产生表面燃烧或爆震现象,降低发动机功率,增加耗油量。

严重时冷热车均出现发动机异响,怠速抖动,动力严重不足,甚至发动机无法启动。

几年前发生在海南的问题汽油损坏丰田、别克等品牌汽车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经检验发现导致车辆损坏的主要原因正是汽油的实际胶质严重超标。

高温、阳光暴晒、金属催化、空气氧化都会加速汽油的氧化,促进胶质的生成。

因此,汽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避光、降温、降低贮罐中氧浓度和采用非金属涂层等措施。

诱导期是在加速氧化条件下评定汽油安定性的指标之一。

它表示车用汽油在贮存时氧化并生成胶质的倾向。

通常认为,汽油的诱导期越长,其生成胶质的倾向越小,抗氧化安定性越好。

但并非所有汽油都这样,不同化学组成的汽油发生氧化形成胶质的过程差别很大。

有的汽油形成胶质的过程以吸氧的氧化反应为主,其诱导期可反映油品的贮存安定性。

但有的汽油形成胶质的过程以缩合和聚合反应为主,其诱导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油品的贮存安定性。

( 五) 提高汽油安定性的措施
(1) 采用新的炼制工艺,使易氧化活泼的烃类及非烃类尽量减少;
(2) 在气有中添加抗氧防胶剂以提高汽油诱导期来防止胶质生成;
(3) 如果已经氧化形成高胶质的油品可添加油品胶质清除剂来加以脱除,然后再加入适当的抗氧防胶剂抑制胶质生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