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K179+465~+510左侧边坡抗滑桩工程施工方案第一章编制依据(1)K179+490左侧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图。
(2)国家和交通部的适用于本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等。
(3)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调研结果,施工时间的选择。
(4)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
第二章工程概况1、设计概况ZK179+490左侧边坡位于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境内。
此段为公路左侧为一路堑边坡,起始桩号ZK179+430~+510,沿路线方向长约80m,边坡后缘与剪出口高差约40m,ZK179+510为下坝隧道进口。
目前边坡表面变形情况显著,二级坡坡面出现垮塌,并出现多条贯穿的横向裂缝,次生裂缝若干,边坡直接威胁到下方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
边坡区内交通条件便利,施工便道直通本工点,施工进场、材料运输条件比较便利。
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并结合相应的排水措施一级边坡坡面防护维持原设计方案,采用浆砌拱型骨架护坡防护,一级坡坡率为1:1;二级坡坡率为1:1.25,二级边坡坡面维持原设计,采用浆砌拱型骨架护坡防护,并在二级坡上部布置抗滑桩。
桩板墙:在ZK179+465~+510左侧边坡中部布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共12根,以抵抗边坡体的剩余下滑推力。
抗滑桩为1.6m×2.4m、桩间距为5m,桩长20~24m,桩身采用C30砼浇注,并在桩与桩之间放置2米高的挡土板,防止土体从桩间剪出;桩顶标高以地面实际标高为准。
根据开挖和钻探的实际情况,下部岩土体为强~中风化板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因此锚固段为整个桩长的1/3~1/2。
地表、地下排水措施:边坡边界外设置截排水沟,截水沟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
一级坡体设置坡体深孔排水管二排,以排除坡体内部积水。
2、工程地质概况2.1 地形地貌该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海拔高程一般约为425.0~534.0 m,在建边坡从山体坡脚经过,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波状起伏较大。
边坡在轴向上总体较平缓,自然坡度20°~30°,坡面植被不发育,多为旱地,高速公路在此段主要以挖方的形式通过。
2.2 地质构造该工程区域属于竹溪断裂(F3),该断裂展布于竹溪县城至蒋家堰一线,总体呈近东西向直线状展布,向西延入陕西境内,全长约35km。
该断裂几乎切割区内所涉及的地质体,其断面陡直,倾向北北东10°∠78°,显逆断层性质,受其影响岩层褶皱发育,并形成宽约0.5~1km的断裂破碎带,破碎带有角砾岩、糜棱岩组成,局部见片理化和阳起石化等蚀变现象。
岩层为单斜地层,岩性为泥质板岩,地层产状为20º∠48º。
边坡所在斜坡为缓坡,坡角为17º,坡向为75°,岩层产状20º∠48º,坡向和岩层倾向组合关系为横坡向。
总体岩体层面、节理面对边坡稳定性较为有利。
2.3 地层岩性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物探等勘察手段得出,该区表层覆盖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Q4al),下伏基岩为寒武纪下统(∈1)泥质板岩。
岩性特征见表2-1。
地层岩性特征表表2-12.4 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2.4.1气候、气象边坡所处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春夏雨热同步,秋冬阳光互补,气温多年均值摄氏9~16℃,极端气温最高43.4℃,极端最低气温-17.6℃。
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1890小时,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无霜期一般在230天左右。
本区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雨量最少,年平均雨量920毫米左右,年最大为1750毫米,年最小为470毫米。
本区风向六、七月份多为东南风,其余月份多为北风或偏北风,年平均风速1.5~2.1米/秒,最大风速为27米/秒,最大风力可达九级。
2.4.2水文边坡山脚处有河流经过,地表水主要为冲沟水,流向河流。
流量受季节影响明显,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雨量最少,年平均雨量920mm左右。
根据地表水文点观察,结合地形地貌,岩性和构造条件判断,地下水较发育,钻孔揭露有地下水,主要以孔隙水和裂隙水为主。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地表径流、蒸发以及通过泉水向河流或坡脚排泄等方式。
在勘察期间无地表水径流,在山脚处见有一人工灌溉渠,流量不大,对路基的危害性也较小。
在雨季可能会有顺沟谷流下的山洪,对路基有一定的冲刷性。
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但勘察期间钻孔内均发现地下水。
第三章资源配置及计划安排1 、劳动力配置根据工程特点,拟投入的技术人员及劳动力配置如下表:表1 劳动力配置表表2 材料配置表3 、设备配置在机械设备的配备上,综合考虑每台机械设备在整套系统中的协调性,确保整套设备中的机械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最大作用,实现快速施工的目的。
同时加强机械设备和道路的维修力量,保证机械完好率,努力提高机械装备效率,确保工程进度。
表3 设备配置表第四章施工计划安排1、工期安排根据隧道施工工期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如下施工计划:隧道进口抗滑桩工程从2011年4月20日开始,到2011年7月25日结束。
2、施工顺序第一批开挖桩为:3#、6#、9#、12#。
第二批开挖桩为:2#、5#、8#、11#。
第三批开挖桩为:1#、4#、7#、10#。
每一批桩浇筑完毕后,才能进行下一批桩的开挖。
第五章抗滑桩施工参数1、桩截面:1.6×2.4米2、桩间距: 5米3、浇注材料:桩身采用C30砼灌注,锁口、护壁防护采用C20砼灌注。
锁口厚20㎝,护壁厚:20㎝。
4、设置范围: K197+465~+510处左侧边坡开挖线外。
5、桩长: 20-24m6、数量:12根第六章抗滑桩施工工艺循环抗滑桩施工顺序施工顺序平整场地并测量放线→挖第一节桩孔→支模浇筑第一节锁口砼护壁→二次测量桩位→安装活动井盖、垂直运输设备、潜水泵、鼓风机及照明设施等→挖第二节桩孔→清理孔壁、校核桩孔垂直度和孔径→拆上节模板、支第二节模板并浇筑第二节砼护壁→重复第二节桩孔施工工序直至设计深度→检查基底地质情况及嵌岩深度是否符合设计→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清孔→吊装钢筋笼→浇筑桩身砼。
第七章抗滑桩施工方法1.先按设计图放出桩平台位置,桩孔开挖前应做好施工场地平整及地面截排水和通风设施。
2.开挖出工作平台,对抗滑桩场地进行平整,定出桩开挖区域、堆料场、钢筋加工场、施工便道,进行架电工作,搞好电线布置。
3.测量定位及山体位移观测:施工人员必须按图施工,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提供的现场坐标点测放轴线,放出的定位线测放所有的桩位,同时做好各轴线的控制桩。
经监理复核验收并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进行开挖。
并在山体及抗滑桩锁扣上设位移观测点,山体上设置一排位移观测桩,距离桩位10米,在先施工的桩的正上方,另外在锁扣上每桩布置一个观测点,当山体发生移位,桩未移位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并采取加固山体的临时措施和排水措施。
当桩和山体均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加固措施后,方可施工。
当均未移位时,正常施工。
4.标定中点:挖孔前,以放好的桩位中心点向桩的四周按轴线方向,引出桩心控制点,待第一节护壁浇筑好后,将中心控制点标定在护壁上,以后每放一节都用大线锤吊中,找桩中心及轴线控制点,在挖桩工作面定出桩轴线,确保桩径不小于设计要求,桩轴线偏差不大于规范值;每浇完一节护壁,需校核垂直度一次,垂直度偏差小于0.5%。
并做好记录。
5.挖桩:在土层用短柄铁锹锄头挖土施工;进入软质炭质岩岩层用风镐施工;如遇坚石风镐难以施工的,采用浅眼爆破施工。
6.运输:每孔桩原地面挖下100cm后,即在桩孔上架立垂直运输支架,用卷扬机作为运土设备。
水平运输用人工将土运至桩外侧集中,视土方堆放量大小每隔三天左右用挖土机配合汽车将弃土拉至弃土场,保证罐车便道和吊车作业平台的场地。
7.护壁施工:护壁砼按设计配合比拌制,采用人工浇筑,机械捣实的方法施工。
护壁砼通过项目部集中砼拌和站拌合,通过罐车运至抗滑桩下平台,通过吊车和吊罐送至孔口,再通过卷扬机送至孔内。
护壁砼应紧贴围岩灌注;灌注前应清除岩壁上松动石块、浮土。
滑动面处的护壁应加强,在围岩松软破碎和有滑动面的节段,应在护壁内顺滑坡方向用临时横撑加强支护,并注意观察其受力情况,当发现横撑受力变形、破损而失效时,孔下施工人员必须立即撤离。
桩井开挖1米后立即施工锁口,其下挖深1m就灌注C20钢筋砼护壁一节,往下施工以每一节为一施工循环,当桩井井壁土较差时,应缩短护壁分节高度,采用0.5~1米一节,以确保施工安全。
护壁模板采用拆上节,支下节重复周转使用,模板之间用卡具、扣件连接固定,在上下端各设脚手架管对撑做为内侧支撑,长边设两道,短边设一道。
护壁砼灌注8小时后才可进行拆模工作。
护壁钢筋采用钢筋加工场,集中制作。
现场绑扎成型,焊接连接。
8.第一节锁口钢筋砼高出原地面58cm,孔口上搭防护棚,孔口周围设防护栏,挖排水沟。
9.钢筋笼制作:钢筋加工时主筋搭接位置应错开,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采用焊接接头,在接头处的35d 且不小于500mm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面积不得大于该截面钢筋面积的50%,同时有接头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5米。
主筋焊接必须保证搭接长度不小于规范值。
纵向主筋在桩顶以下2m内不设接头。
布置主筋的。
面须置于靠山一侧,水平加力筋必须和纵筋点焊成牢固的钢筋笼,保证钢筋笼不变形、不扭转。
箍筋与主筋间采用扎丝全部进行绑扎,绑扎要牢固,适当加以点焊。
根据工期安排及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地面制作钢筋箍,钢筋数量、规格、尺寸及绑扎等按设计及规范施工,施工完毕后报请监理单位验收,待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砼灌注。
钢筋在加工场地加工好后用吊车、人工搬运、安放至孔内,由钢筋工按设计图定好钢筋位置,控制各钢筋间距、数量及长度,绑好保护层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然后进行绑扎焊接,成型后采取有效措施固定好钢筋笼,在同一圈用3-5个300-500mm长Φ20钢筋一端焊接在加力筋上,一端顶在护壁上,以防钢筋笼在灌注砼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现象。
每根桩进行钢筋搬运、绑扎时,由2~3个钢筋工进行具体操作,施工人员进行协助,以防有桩同时需要钢筋绑扎时人手不够。
10.桩身砼浇灌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挖至设计标高桩基成孔后,认真清理浮渣,抽净积水,应由监理、设计、施工人员会同验孔,并结合孔底实际情况确定孔底高程。
验收合格后方可灌注桩身砼。
桩身砼浇灌前,作好桩身砼浇灌记录。
浇灌作业前认真检查机具工作状态良好,所用材料符合要求,搅拌班组配合比交底明确。
砼拌制,材料(砂、石)必须试验合格,水泥除具有质保书外,还应有安定性检验报告,桩身砼和护壁砼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合,罐车运至现场。
严格按照砼的配合比进行配料,砼搅拌时间不少于120秒,坍落度控制在设计配合比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