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马基 杨晓斌
1)在思想上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
一.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存在与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对立统一
1)矛盾
①定义
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②特性
同一性(统一)与斗争性(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普遍性和特殊性:I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II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1)原因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②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③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产生条件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第一次起义,1834第二次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③方法论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质量互变
1)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间断性
2)量变
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马克思理论的本性决定的;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七.实践
1.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十一.唯物辩证法
1.科学体系
1)总特征
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二.流派及代表人物
1.本体论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王充)、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培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认识论
可知论(马克思)
不可知论(休谟)
三.物质
1.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连续性
3)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方法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否定之否定
1)否定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否定观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实践中实现的。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哲学基础)
三.辩证唯物的创新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两个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此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两个特点
2.马克思主义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
2)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理论本质的反映;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③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2.与物质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eg.牛顿)
六.时间和空间
1.定义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违反:唯心主义eg.牛顿)
八.规律
1.定义
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征
客观性
九.意识能动性
1.定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①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②五位一体,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③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
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一.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
1.定义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路线
1)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思想和感觉到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业、欧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的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四.马克思主义特征
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