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精彩七法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精彩七法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精彩七法
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

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有创意的导入,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热烈的学习情感。

1直接导入法
教学中,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单刀直入,学生印象深刻。

在一节课的开始,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直接提出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二次根式的乘除计算,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计算方法,那么两个二次根式相加或相减,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次根式的加减计算(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2问题导入法
“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事实上数学的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应巧设疑问和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操作导入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中指出“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从活动中抽释出数学知识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正方体等,上课伊始,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的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学生也能很快的接受新课的知识。

4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

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利用历史上笛卡儿在梦中见到蜘蛛网上蜘蛛的爬动,受其启发发明解析几何的故事来设计教学情景。

这样设置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学生会感到格外亲切、自然、现实。

由常识性、经验性
的东西逐渐上升为科学知识,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5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导入时,我拿出准备好的三角纸板说:我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碎成了两块(如图),如果想重新到玻璃店割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有几种拿法?
这时学生都纷纷说出三种拿法:①把两块都拿到玻璃店去,②只拿第一部分,③只拿第二部分。

我接着让学生思考:哪种方法不能买回新玻璃,哪种方法最聪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议论纷纷。

这时我向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这时学生很期待答案,都很认真地学习,本章学生很用心去学。

6强调式导入法
强调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

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

7媒体导入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引进课堂,从现代化媒体创设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引入时,老师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日出的全过程并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再用几何画版放映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最后归纳出圆与直线的相切、相交、相离的三种相对位置关系。

运用这种“生活化”的媒体引入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而且又体会到了数学乐趣与数学美。

总之,“万事开头难”。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的导入法有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