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分解

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分解


19.5。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特点
将罕遇地震作用以较为真实的加速度时程方式进行输入。 考虑结构的弹塑性性质。 对结构没有过多限制其应用范围的基本假定,适用范围 广泛,可以认为是一种仿真分析方法。 多条地震波分析时,计算时间相对较长。 选取不同的地震波进行分析时,计算结果可能差别较大, 需要使用者进行合理罕遇地震下三种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验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19.1。弹塑性分析目的、意义 19.2。弹塑性分析的规范规定 19.3。简化弹塑性分析方法及适用范围 19.4。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19.5。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19.1。弹塑性分析目的、意义
三水准设防中的“大震不倒” 。 两阶段设计中的“第二阶段弹塑性变形验算”。 强震下变形验算的基本问题:计算和确定薄弱层位移 反应和变形能力;通过改善结构均匀性、加强薄弱层 和薄弱部位使得层间位移角满足弹塑性变形验算限值 要求。
19.4。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抗倒塌分析图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特点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将动力地震作用静力化的一种罕 遇地震分析方法。 考虑结构的弹塑性性质。 较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能一定程度上节省计算时间。 通过静力推覆分析过程可以了解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通过能力谱方法可以得到结构的罕遇地震下最大弹塑性 位移角。 能力谱方法存在“以第一振型振动为主、结构可以等效 为单自由度体系”等前提假定,能否适用于超高层结构 仍然需要探讨;但推覆分析过程有一定的普适性。
选取地震波
实测地震波——特征参数
实测地震波——反应谱
规准加速度谱
3.69
周期(秒)
1
2
3
4
5
6
实测地震波——东南向40度作用
加速度 方向:S50E,记录时长:40.00秒
时间(秒)
实测地震波——西南向50度作用
加速度 方向:S40W,记录时长:40.00秒
时间(秒)
实测地震波——竖向作用
18.2。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
按照规范的要求,至少应该选择三条地震波进行地震时程反 应的分析,并规定了最小基底剪力。当计算的基底剪力不满 足规范要求,则应认为该地震波不合格,应重新选择分析, 直至选到合适的地震波为止。 而实际上,只有在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波才有可能有意义。 但是大多数地区不具备这个条件,则可以用实测的人工波来 代替。目前重要建筑物的场地波都是通过实测和人工模拟产 生的,即实测人工波。
19.2。弹塑性分析的规范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4.3条 竖向不规则结构应(宜)进行弹塑 性变形分析 3.6.2条 弹塑性分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弹塑性静力、时程、简化方法 5.5.2条 何种结构需要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5.5.3条 弹塑性变形验算方法 5.5.4条 弹塑性分析的简化方法 5.5.5条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加速度 方向:VERT,记录时长:40.00秒
时间(秒)
保留的旧版地震波库
18.3。如何人工定义地震波
在当前的工程目录下建立相应的地震波文件。 文件名应采用“ USER” 加上“ 1”或“ 2”或其他阿拉伯数 字。 使用“.X”、“.Y”和“.Z”文件后缀给出主方向、次方向 和竖向所对应的地震波波形。如果用户给出了无后缀的 文件,则认为该文件中的内容为主方向的地震波波形。 例 如 “ USER1” 、 “ USER2.X” 、 “ USER2.Y” 、 “USER2.Z”等文件名都是合法的。 文件中第一行输入用户地震波步数N;在第2~第N+1行写 入地震波加速度值,单位任意,但要一致。
18。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 18.1。时程分析与三向地震波 18.2。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 18.3。如何人工定义地震波
18.1。 时程分析与地震波
弹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均与地震波相关。 TAT 、 SATWE 、 PMSAP 、 EPDA 等软件时程分析时均 需选取地震波。 旧版软件采用的是按照场地土区分的单向地震波库; 新版软件采用的是按照特征周期区分的三向地震波库。 三向地震波可以退化为单向地震波进行计算。 可以通过填写文本文件的方式增加用户地震波。
新抗震规范5.5.3条规定,罕遇地震下薄弱层(部位)弹塑 性变形验算可采用下列方法: “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 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 5.5.4条的简化计算方法。” 新抗震规范5.5.4条规定的简化弹塑性分析方法包含两方面 内容: 薄弱层按照楼层区分强度系数确定。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由罕遇地震弹性层间位移角折减得到。 可以看出,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方法: 有明确的适用范围,超出此范围不能采用。 薄弱层的判断和相应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确定均是估算结 果。
新抗震规范5.1.2条规定,“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 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 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采用时程分析法 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两组 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地震波与反应谱应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时程分析法单波和平均值的底部剪力应不小于按反应谱 方法得到的底部剪力的“65%”和“80%”等限值。 新抗震规范5.5.3条规定,除可以采用简化方法计算外的 建筑结构,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 析方法。
《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4.6.4条 , 4.6.5条 ,5.1.13条, 4.6.4条有具体规定
基本遵从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5.3.6条~5.3.10条、5.4.4条、 5.5.3条,有具体
规定,有层间侧移延性比规定
19.3。简化弹塑性分析方法及应用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