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明确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1.准备图片或照片: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图片和生活照片,教室的前后照片,荣壶四个角度的照片。
2.准备实物:玩具布狗、茶壶等。
3.教师准备:将桌子分组拼成方形,每个方形组桌四周各安排一个座位,组组的桌子上先摆好茶壶,再摆上纸盒、玩具布狗。
4.学生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并选举一人做组长。
鼓励有数码照相机的带数码相机。
设计理念: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实物、模型、图形及学生熟悉的图象等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来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很简单,就是请你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动作。
准备好了吗?请起立,向左转,挥挥你的右手。
向右转,请坐下。
请用左手摸摸你的左耳;请你指着邹老师的左手;请你指着邹老师的右手;(请一学生)请你到我的右边,看看我的左半边胸;再请握握我的左手(你好!);谁还想和我做朋友?(另请一生)请你站到我的左边,握握我的右手。
好玩吗?课后两个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玩一玩![分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这样的一个课前游戏作为引入,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一、出示照片,教学例11.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
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3.首先:哪一张是教室前面的照片?哪一张是教室后面的照片?4.其次:哪一线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提示:想一想,如果你是摄影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拍到的是哪里啊?[案例分析:从我们熟悉的教室照片入手,让学生体验一种亲近的感觉,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共同拍照,教学例2 1.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你门想自己拍照片?我们来个摄影活动,好不好?引导学生活动,每个小组长把玩具布狗摆好,然后大家作为摄影师,摄影师按照自己坐的方向给玩具布狗拍照片。
(2.摄影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何拍摄才能使图象比较大比较清晰。
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如何举照相机才能拍出比较正的照片。
3.开始拍摄。
将数码相机分别放在几个组,让坐在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用数码相机拍摄一张照片,将拍得比较好的一组的照片输入电脑,准备投影。
4.摄影交流.请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拍的,站在什么位置,估计自己拍出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生1:我把照相机对准布狗,调整布狗的位置使它在照相机的中间。
我站在小狗的右面,所以我估计我拍出来的是小狗的右半边头和脚。
生2:我的数码相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小布狗的样子,我在小狗的后面,所以我拍出来的肯定是它的背面!老师加以鼓励。
5.作品展示将刚刚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四张照片按顺序展示出来。
请其它小组的同学猜一猜这是谁拍摄的照片?为什么是某个同学拍的?请你说一说理由。
(1)好,你们觉得哪一张最容易看出来?为什么?生:我觉得第1张最容易看出来,因为拍的是小狗的屁股,肯定是坐在它后面的张徐健同学拍的。
(2)还有那一张也很容易看出来呢?生:第2张也很容易看出来的,因为拍的是小狗的下面,肯定是坐在它正面的徐秋童拍的。
分别请拍摄小布狗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站起来,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对拍报的同学问题的同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
请与他们拍摄的玩具布狗一样的同学站起来。
(3)指第3张和第4张问:这两张分别是谁拍的呢?(神秘的样子)指名几个学生说。
提问:怎样区分这两张照片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左面拍的,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右面拍的?(在小布狗左面拍的应该是它的左边的两条腿,在小布狗右面拍的应该是它右边的两条腿)6.提问:为什么我们第组四个同学拍到的小布狗是不一样的?生1: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生2:因为我们拍摄的方向不同。
生3: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7.小结: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观察物体)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你就能看到物体不同角度下的没形状。
8.那么你们想从没的角度玩具布狗吗?每个小组的同学离开座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小组的玩具布狗。
[分析: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布狗为素材,通过2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布狗的样子是不同的。
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考虑到不少孩子家里都有相机甚至是数码相机,我何不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摄影的快乐,于是有了上述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着,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拓展延伸(一)观察茶壶。
1.师:我们每个小组也都带来了水壶是吗?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观察我们自己带来的物体,好吗?好,请小组长拿出你们这组准备好的水壶,放在桌子的中间,将壶嘴朝前。
放好了吗?请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
(出示图)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来观察观察我们的水壶。
2.师:你现在看到的水壶是什么样子呢?水壶的嘴在哪一边?(稍停)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
3.投影出示茶壶图片,汇报观察结果。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壶嘴朝哪一边啊?小朋友们可以用手比划比划。
(一手义腰作壶柄,一手弯弯作壶嘴)你看到的水壶是这个样子的小朋友请站起来。
你站得对吗?同一组的其他同学可以到他位置上看看电脑逐个出示水壶的另外三面,分别请看到这三面的同学起立(对起立并判断正确的同学加以赞扬)。
4.换位观察。
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看到的水壶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换位置再观察。
(让学生顺时针逐个交换位置观察)请同学逐个说出你观察到的水壶是投影片上的几号水壶,其他同学做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
5.师:好,小朋友们合作得非常好。
刚才我们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水壶,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6.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杯子拿出来,像老师一样,*近水壶的嘴放好。
你看到的杯子在水壶的哪边呢?自己说说。
选一组汇报。
师:哎?他们四个人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前面,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后面,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左边,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右边,他们说的怎么都不一样呢?(学生说)师:哦,因为他们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分析:这是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首先将观察的物体改为茶壶;让学生再次进行本位和换位观察。
接着,出现两种物体,即塑料杯子和茶壶,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向看这两种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在不同的方向,我们除了看到的物体本身不同,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也不同。
(二)看图片讨论观察者角度所有同学面向黑板坐好。
1.投示楼房图:介绍:(指正面)这是楼房的正面,这是楼房的哪一面?(左侧面)我们能看到这栋楼房的哪些面?看不到哪些面?看不到的这几个面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想象一下。
有一个人给这栋楼房拍摄了几张照片,可是不记得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来帮帮他,帮他确定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
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根据哪些来确定呢?每个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第一副照片为什么一定是右侧面的照片呢?生1:第一副一定是右侧面的。
因为左侧面我们看到了,是第4副,而右侧面肯定和左侧面一样大小的,所以一看就知道了。
生2:第2副是楼房的正面,这个我们都看得到。
那么第3副一定是背面,因为正面和背面是一样大小的,而且他们除了第一层外其他两层的窗户也是一样多的。
师:你这样思考真简洁,思维很活跃!这几幅照片是否可能是楼顶面的照片呢?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充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
2.投示看钢琴图。
请大家讨论一下,下面这些图分别应该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并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他们能够看到下面这幅图吗?这幅图是从什么角度看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生:不可能看到下面这副图,这副图是在钢琴的上面看到的,小鸟可能看到,鸽子可能看到,老鹰可能看到。
(老师笑了,全班同学也笑了,能飞起来或者爬得高点的,就能从上面看到)是啊,我们观察物体时不仅可以从它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来观察,也可以从它的上面来观察,有时候还可以从它的下面来观察。
3.动物看房子:投示动画片,形成课本房屋、树的底图(左图),然后一边讲解,一边动画出示动物小白兔和小松鼠,形成右图。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白兔和小松鼠看到的房子一样吗?小松鼠是在房子的哪个方向上看房子的?小松鼠能不能看到房子的门?小松鼠能不能看到房子的窗户?小白兔又是在房子的哪个方向上看房子的呢?小白兔能不能看到房子的门?小白兔能不能看到房子的窗户?“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那么,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两幅图,哪一幅跟小松鼠看到的是一样的?哪一幅跟小白兔看到的是一样的?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分析:这一部分是课后练习。
由图片讨论观察者的角度,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在看看,想想,说说中,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是不同的。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