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
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及预防
总之,凡HBsAg阳性者均为HBV感 染者,均有病毒的复制,也均有传染 性。“大三阳”者病毒复制活跃,但 “小三阳”病人也可能有活跃的病毒 复制,但多数(1/2~2/3)病毒复制低下。 因此不应以“大、小三阳”来作为评 价乙肝病人传染性高低或病情是否严 重的标准。
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类型
1.免疫耐受病毒携带者 2.慢性乙型肝炎; 3.非活动性携带者 4.乙肝肝硬化
小结
通过广泛的乙肝疫苗的接种,保护健 康人不被乙肝病毒感染,同时对乙肝 病毒感染者进行规范的监测和治疗。 保护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正当权益,使 他们能够象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的快 乐。建立人人平等、互敬互爱的和谐 社会。
甲、乙、丙肝炎的预防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 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 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应实行一人一针 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 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接种甲、乙型肝炎疫苗, 取得了预防较好的
(三)人群易感性
甲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婴儿在 出生后3个月内血清中抗-HAV约60%呈阳性, 主要是从母体中被动获得。6个月后抗-HAV 迅速下降,故在儿童期内易得甲型肝炎。在 一些发达的国家,甲型肝炎的流行率较低。 人群中抗-HAV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 上升。50岁以上年龄组大部分已具有抗HAV。相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甲型肝炎 流行率很高,幼年时大部分获得感染。我国 部分地区的人群抗-HAV阳性率调查结果: 上海平均阳性率为51.0%,30岁以上者 90.0%,50岁以上几乎均有甲型肝炎抗体; 广州为62.3%,北京67.0%,太原72.4%, 说明甲型肝炎在我国人群有普遍易感性。
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 广州华港中医肝病医院
传染病定义
病原体通过某种传播途径使人致病并 流行的,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易感者
传染源定义
体内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并能 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病人:病毒性肝炎、艾滋 病、性病、肺结核等 (2)病原携带者:流脑、菌痢、 伤寒、脊髓灰质炎 (3)受染动物:血吸虫病、狂
乙肝疫苗接种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率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疫苗接种是预防 乙肝最有效、安全、经济的手段
医生建议
我国已经对所有新生儿实施乙 肝疫苗的计划免疫,即给所有 新出生的婴儿免费注射乙肝疫 苗。 新生儿以外人群的乙肝疫苗注 射对彻底控制乙肝的发病至关 重要。应当给所有未接种过乙 肝疫苗的人群及时接种疫苗。 刚入学的小学、中学、大学生
性传播
夫妻一方HBsAg阳性时,经过 平均27个月,其HBV指标的阳 转率高达53%。但 HBsAg的阳性率仅14%,提示 夫妻间HBV 传播率虽高,但转慢率不高, 多数自然
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
HBsAg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最早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发 现,故曾命名为“澳大利亚抗 原”,简称“澳抗”。HBsAg 的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的现 症感染,反之如果阴性则大多 数无感染。一般来讲,HBsAg 为诊断现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轻、中和重度
慢性乙肝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轻度者可不治疗或偶然服药, 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中度者需间断服药,一般不影响生活。 但疾病活动期可能需要休息治疗。 重度者容易进展为肝硬化,需长期服 药治疗,影响生活和工作、学习。
乙型肝炎的预防
பைடு நூலகம்
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非常有效的疫苗, 注射后90~95%的人群可产生 足够的对乙肝的保护力。注射 乙肝疫苗是最终消灭乙肝的最 有效的方法!我国接种乙肝疫 苗十几年,获得了显著效果, 儿童的乙肝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北京、上海下降达90%以上。
病毒性乙型肝炎
传染源: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病毒携带者。 急性病人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
乙肝的传播途径
我国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垂直传播和水 平传播两种。垂直传播以母婴传播为 主;水平传播的主要方式为血液传播 和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
因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械而传播,如 多次使用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 各种介入性穿刺、内镜检查、牙科治 疗、手术等。该方式以农村地区较高, 医务人员(意外暴露)较高。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 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 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 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 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 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 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
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 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 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 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HBsAg+HBeAg+抗-HBc “大三阳”
俗称“大三阳”,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病毒数量多,传染性强。这种组合 90%以上呈HBV DNA强阳性。
HBsAg+抗-HBe+抗-HBc “小三阳”
俗称“小三阳”。多数情况下 提示病 毒复制低下,病毒数量少,传 染性低。但认为“小三阳”没 有传染性是错误的。但有些小 三阳”病人仍然有较高的病毒 复制,病情甚至更为严重,容 易进展为肝硬化。这是由于出
抗-Hbe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4. e抗体HBe 抗是HBeAg的中和抗体,它不是 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但它 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因此在抗-HBe出现后, 病毒的复制水平往往较低下。 但如果出现了前C区变异,则抗 -HBe的出现不再表示病毒复制
抗-HBc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5. 核心抗体抗-HBc 在急性乙肝的急性期、恢复期, 慢性肝炎的全程以及隐性感染 现已痊愈的正常人均可测到, 而且该抗体一旦产生常常终生 携带。我国乙肝隐性感染的人 数较多,抗-HBcIgG的阳性率 在自然人群中高达55~60%。
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 式到达易染者的所经道路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肺结核、SARS、普通感 冒、流感、麻疹、白喉、猩红热等 (2)经血传播: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 (3)经水传播:血吸虫病、伤寒、霍乱、 甲肝 (4)饮食传播:肠道传染病菌痢 (5)虫媒传播:蚊、蝇、蚤、螨、白蛉等。 疟疾、丝虫病、乙脑 (6)接触传播:狂犬病、性病
病毒性肝炎分型、病毒、传播
甲型 HAV RNA 肠道 乙型HBVDNA血行 丙型HCVRNA血行 丁型HDV-RNAHBV +HDV血行 戊型HEVRNA肠道 庚型HGVRNA血行 TTV型 TTV DNA 输血
病毒性肝炎特点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 发病率高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 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在甲型 肝炎自然史中,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 是主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时,隐 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比例最高为 10∶1。甲型肝炎患者自潜伏末期至 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出现黄疸 后20天始无传染性。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 带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从 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 液内都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短, 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患者 和病毒携带者大。根据各国人群中乙 型肝炎的检测结果,估计全世界约有 2.15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构成了 重要传染源。
丙型肝炎HCV感染率最高的危险人 群以接受输血者为甚。故慢性丙型肝 炎和HCV或抗HCV阳性无症状携带 者均是本病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 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本病多呈散发性,集体单位如 不注意病人的隔离、食具消毒, 宿舍、厕所等的卫生,以及在 流行地区未抓好食品检验工作 和对饮食、摊贩人员的卫生监 督等措施,则有发生本病大小 不等流行的可能。甲型肝炎常 引起爆发流行,主要通过水或
抗-HBs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2.乙肝表面抗体HBs 抗是乙肝表面抗原的中和抗体,也是乙 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抗体。一般出现在 乙肝感染痊愈的恢复期或乙肝疫苗注 射后。
HBeAg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3.乙肝e抗原HBeAg 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副产品, 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因其容 易检测,故常作为评估病毒复 制水平的标志,是评价抗病毒 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但近年 来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株的增多, 导致e 抗原不能产生,但病毒
临床医生特别 关注易发生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
乙肝患者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 成员•需要输血、血制品或进行血液 透析的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或 慢性肝病患者或镰细胞贫血患者•HIV 阳性患者•肿瘤病人•医务人员
慢性乙肝的治疗
抗乙肝病毒的治疗是最为有效 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 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延长病人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但目前的抗病毒治疗还不能彻 底治愈乙肝。及时给乙肝病人 以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使 更多的病人象正常人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