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2016-2020级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而制订的具体计划,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主要依据。

为了保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将第十五次教育教学研讨会成果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并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探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途径,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等关系,优化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学校决定制订2016-2020级本科大类和专业培养方案,特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与经管类学生选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

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体验实验等。

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注重本研贯通,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递进的课程和通选互认课程,科学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方案构成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类别或专业名称(2)专业及专业方向介绍(3)培养目标及要求(4)毕业生能力(5)毕业学分要求(6)授予学位(7)主干学科(8)专业核心课程(9)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10)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11)课程修读要求(12)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1.培养目标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精英教育:是培养英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强调一种优质的教育过程,即通过整合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

精英人才:对民族、社会和未来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专业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专业的学科支撑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参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制定。

专业培养目标要描述精准,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

2.毕业生能力毕业生能力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

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不能空泛,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

3.毕业学分要求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以内,五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215学分左右,四年制英语强化班总学分可控制在185学分以内。

学分计算办法: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体育、上机、设计等,24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32学时计一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如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1个教学周计1学分。

学分最小单位为0.5。

4.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各专业需制定课程配置流程图,确定各专业课程的先修顺序,避免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颠倒,以便指导学生按序进行课程修读。

5.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各专业要认真梳理所设置课程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建立每一门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表1 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三、课程体系本科生课程体系由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第二课堂组成。

一、二学年设置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三、四学年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分流培养。

学校负责统筹规划并建设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并确定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后毕业生应达到的能力。

除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外,学校已建设了与人文经管类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

学部(学院)负责规划并建设本大类平台课程,引导学科基础相近的大类或专业跨学部(学院)规划和建设若干门共同的大类平台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

学部下设的学院(系)负责规划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实践环节)。

个性发展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选修。

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在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培养层面建立起纵横有序的先修后修关系。

各学部、学院应对纳入培养计划的每一门课程进行论证。

本科生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结构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50学分(学部、学院规划)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62.5学分——95学分(学院规划)创新创业与个性发展课程6学分(学校规划)军事体育类(7.5学分)通识类(8学分)计算机类(5学分)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41.5学分——69学分(学校规划)外语类(10学分)数学类(0-17.5学分)物理类(0-8.5学分)化学生物类(0-4学分)专业课程(打通考虑)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打通考虑)专业实践课程(打通考虑)创新创业教育(2学分)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4学分)健康教育(0.5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打通考虑)大类平台课程(打通考虑)社会实践(1学分)第二课堂1.5学分(课外3学分)(学校规划)思想政治理论类(9学分,实践5学分)讲座、社团活动、劳动等(课外3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图1 课程结构图表2 学分分配表51.通识与基础课程通识教育主要突出学生的全人教育,特别是为学生了解人及人类自身、理解社会和自然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博的教育课程。

学校规划设置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艺术审美和人文经典等5类共32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核心课程6门,扩展课程26门(见表3)。

学生需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修8学分的课程,其中至少包括2门核心课程。

表3 全校通识课程设置一览表公共基础类课程(见附件2)不但是为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供保证。

①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必修,14学分,其中课内9学分,课外实践5学分。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

②军事体育类课程,必修,7.5学分。

包括军事理论0.5学分、军训3学分、体育课4学分。

其中体育课安排在第一、二学年,项目由学生自选。

③外语类课程,必修,4-10学分,实行本-硕-博一体化教学,采取分级教学。

依据入学后的水平考试(一),分为一、二、三、四级起点的四个不同层次,一级起点10学分;二级起点8学分;三级起点6学分;四级起点4学分。

各层次对应各自的学分要求,完成各个模块的课程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

完成本科阶段外语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水平考试(二),达到要求的可以修读硕士研究生外语课程,并获得对应的学分。

④计算机基础课程,必修+选修,不低于5学分。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取“1(必修)+X(选修)”教学模式,实施目标管理。

在校期间,学生必须通过校内计算机等级考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计算机等级要求。

⑤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等)、物理、化学生物三类基础课程,要求同一专业大类设置共同的基础课程平台。

2.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大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

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不能依靠简单的课程组合或课程堆砌而搭建,应体现课程的整合、知识的融合、能力的综合等大类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要求各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1门,2学分。

3.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中要求开出至少2门采用外语教材或用外语、双语教学的课程。

外语强化专业,需要设置10门以上的双语课或全外文课程。

本科生高年级专业课、学科前沿课等与研究生课程打通,互相开放、互选互认。

专业实践类课程包含实验、实习、上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各专业应科学构建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

原则上要求人文经管类专业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

图2 专业实践类课程图实验课程:包括独立设课和非独立设课两种,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均应开出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

实习:理工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人文经管类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综合实习等,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自行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最后学年,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在毕业设计或论文中应安排外文文献阅读与翻译,从而保证外语训练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线。

表4 全校公共实践环节设置一览表实 验 实 习 上 机 设 计 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践类课程公共基础实践课程 大类与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类 ≥15% 理工类 ≥25%4.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必修,0.5学分;社会实践,必修,1学分;讲座、竞赛、两组学习、社团活动、劳动等,课外3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四、几点说明与要求 1.教学环节安排学校实行每学年3学期制,即第1学期、第2学期和第3学期。

原则上第1学期21周,第2学期17-18周,可按上、下段排课;第3学期安排5周,主要用于集中的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实践、集中开设的辅修课、重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

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合理有序,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理论课与相对应的实验课相脱节;每学期的课时分布要合理,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要规范统一,尽可能与国际接轨,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课程的要求。

不同层次或要求的同名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大写字母A 、B 、C 、D 等加以区别,A 为难度大、多学时的课程,B 次之。

不在一个学期结束的课程,在课程名称后用1、2等表示。

3.课程编号为保证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贯通,实现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选,学校实行统一的课程编号。

课程编号由10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具体规则如下:表5 学部、院系代码4.教学大纲与教材选用各专业根据所制定的新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要求相同的课程要统一大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