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原生动物蜓目
(五)纺锤虫的演化方向 (1)
• 大小:小
• 壳形:短轴 等轴等
大
长轴、
• 旋壁:单层 蜂巢层
• 隔壁:平直 • 旋脊:粗大
四层
褶皱 小
(五)纺锤虫演化中的主要事 件
• C1出现
• C3蜂巢层出现 • P11拟旋脊出现
• P12副隔壁出现
(五)纺锤虫生物地层分带
• 早石炭世晚期 出现
二 叠 纪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脊和拟旋脊
• 旋脊:通道两侧的 脊状堆积物,多三 角状,在低等纺锤 虫中发育,不连续。
• 拟旋脊:列孔两侧 的多个堆积物
(四)研究方法--手标本
• 个体小,要借助放
大镜观察。其中一 个重要标志是隔壁 沟。
(四)研究方法--薄片
• 纺锤虫内部构造必
须通过薄片观察。 • 薄片切面有多种情 况,一般在轴切面 上观察。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平直型:在切
片中呈直线状,仅 出现于两极。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轻微褶皱:泡沫状,
限于极部和轴部。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壁
强烈褶皱:隔壁全面褶皱,在轴切面上遍布整个 壳圈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副隔壁
• 由蜂巢层聚集下延 而成,位于隔壁之 间,一般长于蜂巢 层而短于隔壁。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蜂巢层:位于致密 层内,形态为蜂窝 状,具有许多垂直 壳面的蜂洞。薄片 上为垂直于壳的梳 状短线(C3出现)。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旋壁的组合:
单层式 双层式
三层式
四层式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隔 壁
隔壁是旋壁向中心弯曲的部分,与中轴平行,它将
纺锤虫分隔成许多小壳室。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强 烈褶皱之分。一般而言,低级纺锤虫隔壁较直,高级通 常发生褶皱。
第四章 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概述
• 单细胞,最低等动物,与多细胞后生动 物相对应 • • • 无器官,单有“类器官” 个体小,,一般小于250μ分布广 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分为鞭毛虫纲、 纤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虫纲4个纲
原生动物各纲代表
二、放射虫目
• 海生、漂浮 • 形态多样
• 个体小,一
般0.1-2.5mm
• 常赋存在深
海硅质岩中
放射虫
放射虫各类化石代表
寒武纪出现,泥盆纪后期和石炭纪达到繁盛。侏罗纪和白垩纪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生代是放射虫发展的顶级时期, 第三纪地层进行的分带就是根据放射虫化石进行的。
三、有孔虫目纺锤虫亚目
(一)基本特征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 (三)主要化石代表 (四)演化趋势
栖霞阶 长兴阶 吴家坪阶 茅口阶
12 Palaeofusulina 11 Codonofusiella 10 Yabeina 9 Neoschwagerina 8 Parafusulina 7 6 5 4 3 2 Robustoschwagerina Sphaeroschwagerina Triticites Fusulina Profuusulinella Pseudostaffella
致密层 透明层 疏松层 蜂巢层
原生层 次生层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致密层:所有纺
锤虫都有,在薄 片下是一细而薄
的黑线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透明层:在致密
层之内,为一浅 色透明状薄层, 较低级的纺锤虫 中所具有。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疏松层:为不均 一的半透明状, 位于致密层之外 的为外疏松层, 位于壳内的为内 疏松层。终壳无 外疏松层。
• 早二叠世达到
极盛
马平阶
• 二叠纪末期绝 灭
石
炭 纪
大塘阶 岩关阶 威宁阶
1 Eostaffella
本章要点
• 纺锤虫的构造模式图及主要
构造
• 纺锤虫主要演化趋向及主要
演化事件
• 纺锤虫的地质分布
(一)基本特征
• 指相化石---浅海,底栖(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
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
• 标准化石--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期。分布时代短,
演化迅速,分布广,数量多。
• 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1)
外壳形态
• 包旋壳,分为 1 长轴型 2 等轴型 3 短轴型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2)
构造(旋切面)
前壁
初房、旋壁、 隔壁、壳室、 壳圈、前壁、
隔壁 初房 旋壁
壳圈
壳室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3)
构造(轴切面)
初房、旋壁、 壳圈、隔壁、旋 脊(拟旋脊)通 道(列孔)
(二)外壳形态及构造综 合图
(三)外壳的细微构造-旋壁
由壳外 旋壁
边部分连接而成,
是纺锤虫的分类 主要依据。包括 原生层和次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