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一、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情况的分析;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教学活动安排; 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及教学进度等。
1、学校教学计划由业务校长(或教导主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开学前制定。
经校委会审定后,于开学前传达到各任课教师。
2、学校教研组数学计划由教研组长制定。
经教师讨论后,于开学后一周内交教导处审定执行。
同年级学科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制定。
同年级同学科2人以上(含2人)均要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计划。
3、个人教学计划由各任课教师制定。
任课教师的数学计划要面向实际,注重实效,操作性要强。
校长负责检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检查教研组、备课组计划的落实情况,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检查任课教师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
各旗县区由教育局教育科(股)牵头,会同教研室每学期对所辖中小学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
二、备课教师的备课要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
备课要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在“五备”的基础上,写出单元备课和课时教案。
单元备课、课时教案和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一)基本内容1、单元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单元名称、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知识结构、重点、难点、课时划分、学生情况分析等。
学生情况分析在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即可。
2、课时教案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具,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反思与重建等。
教学过程是课时教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安排、时间分配等。
要特别注意预习环节的设计,特别注意上课伊始对上节内容的检查,特别注意预留较充分的课内练习和作业训练时间。
(二)基本要求1、单元备课要重点突出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知识结构及其重点、难点。
2、课时教案要完整详实,注重实效。
要体现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科学性和教学改革的连续性。
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体现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写好该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建”。
坚决禁止抄袭他人教案和照抄教参。
3、备课实行“旗县区、学校、教师个体”三级联动备课制度。
旗县区教研室成立各学段各学科中心备课组,负责旗县区级学科集体备课,每月活动一次。
各学科每年级2人以上(含2人)者,学校成立年级学科备课组,每单元或章节集体备课一次;乡镇所属中小学由乡镇教研室组织年级学科备课,每月活动一次。
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
在区、校两级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第三次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备课。
4、教研组长负责教师单元备课、课时教案、年级学科备课的日常检查工作,实行年级学科组长签字认定制度。
查后要注明检查人姓名和日期并加盖骑缝章,做好检查记录。
5、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案的形式可灵活多样,突出实效性。
(三)其它要求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备课不得上课。
不备课而上课的应作渎职行为处理,不认真备课的应给予批评和处罚。
不许以课本、资料上的评注圈点代替教案。
2、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作用。
集体备课要有中心主讲人,对重点章节要安排教师说课。
3、习题演练:(1)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备课时应自己先做一遍,并作出标准答案。
理、化、生、科学等科目应做的实验,备课时教师要亲自操作一次,并准备好必要的设备,以保证上课时实验的成功。
语文教师应有作文备课,教师要写下水文。
外语教师要写英语范文。
(2)教师要有习题演练本,积累和丰富教学资料。
各学科、各年段习题演练的范围和内容有所不同,共性内容应包括:留给学生的作业;课后的典型习题演练与分析;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习题;中、高考考点归纳性的习题;所用课外资料中筛选后的典型习题;课外知识的拓展并围绕课本知识内容的习题。
练习册上的标注不能代替习题演练本。
(3)小学低年级段(1-2年级)教师及担任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课、小学品德、小学科学、自治区课程、学校课程的教师可以不单设习题演练本,习题演练可以在书本和教案中进行。
三、上课(一)课堂常规1、强化课堂教学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
上课前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准备好本课需用的实验仪器、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及电化教学设备等。
上课前关闭手机等一切通讯工具。
课堂上,不得随意离开,不得抽烟,不得干私活,不得看闲书,不得与外界人员闲谈,并禁止外人进课堂干扰师生上课。
教师必须于上课铃响前2分钟到教室,准时授课,严禁迟到,下课铃响,及时下课。
不得拖堂,确保学生的课间休息。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5分钟。
2、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维持好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使所有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
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的训练。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课型,必须做好课前预习或复习检查。
复习要紧扣教学内容,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
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研究讨论问题,对学生多鼓励,严禁讽刺挖苦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写课堂笔记、及时复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认真思考、正确读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作业。
4、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贯彻“多维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原则。
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做到探究式学习与接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5、要注意研究信息技木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恰当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但反对机械式、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6、教师衣着要整洁、朴素,不得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入课堂,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学用语要简练、准确、有条理,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必须规范,严禁随意乱画,严禁写错别字。
“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训练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7、严禁将学生的自习课变成教师的讲授课,自习课要有辅导教师,维持好自习纪律。
8、按课程上课。
课程表的制定和调度权属教导处。
教师不得擅自停课、私自调课、代课。
如有违反应予批评和处罚。
9、每一堂课达到下述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 2讲授正确;3 方法得当;4重点突出;5难点突破;6讲练给合; 7效果落实。
10、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和科学等学科要认真上好实验课。
教材规定的实验开出率,演示实验达到100 %,学生实验,城镇和市区要达到100%,农村中小学要到80% 以上,条件差农村初中也要达到60 %以上。
提倡学校自制教具。
(二)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原则1、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原则。
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学双边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通过教学的过程,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观念和新的发现,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学习共同体。
2、重过程、方法的原则。
要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思维活动中,经过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认识过程,真正、理解、掌握、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使二者有机结合。
教学定位准确,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观,适应个性心理差异。
4、联系实际、体验成功的原则。
要运用情景教学,联系实际,形成浓郁的课堂气氛。
教师角色真切,入情入理,让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目标,增强自尊心,体验成功的欢乐。
5、及时反馈的原则。
要及时、全面的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准确分析,判断教学的发展态势,以便果断采取矫正措施,减少盲目性和“自我感觉良好“。
6、客观评价的原则。
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方式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要有层次性、激励性、艺术性,避免简单含糊,如“很好”、“真棒”等等。
要使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要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目标达成度便于检测和评价。
2、教学目标要正确,不含糊其词,应该是能够观察到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表现形式。
3、教学目标的编制要符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1、教学过程要实现或完成心理准备、感知教材、内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效果这六个阶段。
2、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活动认识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生:钻研、讨论、探究意向活动教师: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形成学习情境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3、课堂教学结构大致为三个模块:4、课堂教学类型: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等。
(1)新授课a、基本结构: 问题提出探究求解巩固运用归纳整理检测评定b、可采用讲授法(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即叙述事实、描绘情景、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述规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师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回答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有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自已的看法的教学方法)、探究法(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实验; 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交流等探究活动,独立的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等等教学方法。
c、问题提出即新课导入,可采用直接(开门见山)导入、悬念导入、布疑导入、情景导入、释疑导入、教具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练习导入、激励导入、纠错导入等等,新课导入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来设计,一般要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导入新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之内。
d、探究求解是课堂的核心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都要在这一部分中落实,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难点也要在这一部分中突破。
因此,教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要精益求精,要善于化解难度,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环环相扣,层次递进自然,思维顺畅。
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适应学生的、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关键性问题,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精力集中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