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八条(试行)
一、先研后备,超前储课。
以学校为备课单位,轮流主持,提前一周由备课组长确定备课内容及主备人,坚持个人备课→集体研课→主持人主备→授课人修订使用四个环节,做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设计科学有效。
二、以学定教,善导诱思。
根据学生学业实际及课堂状态,实施恰当的教学方法,讲所当讲,注重启发诱导,做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突出“学、导、练”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因人辅导,解疑释惑。
针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中的疑难进行深入浅出地解答,把“三维教学目标”融会在学生学习提高和身心发展过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融合、课外与课内融通。
四、精批互改,反馈纠错。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业状况,有计划针对性地轮换精批细改,重在发现好、差典型。
积极尝试当堂完成作业和学生自批互评作业的做法,培养学生自批自评、互批互评作业以及纠错归因的习惯和能力。
五、多元检测,查漏补缺。
采取书面检测与非书面检测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地深刻地检查学生学习中的盲点、易混点,并进行梳理归纳,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攻难补缺。
六、训练讲评,重在典型。
精心甄别筛选训练习题,重组整合课堂讲评的问题要点,体现练所当练,评在关键,突出训练讲评的典型性和学生广泛而深入的参与性。
七、及时培补,落实“四清”。
详实掌握学情,引导学生明识自己学业的优势和不足,督导学生有计划针对性地巩固所长、弥补所短,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学习不留欠帐,学科均衡发展。
八、教后反思,扬长补短。
修养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习惯,一节课、一周乃至一月、一学期、一学年、几个学年教学后,定期认真思得、思失、思效、思改,尽快成为有思想有作为的名师。
中小学生学习常规八条(试行)
一、有效预习,看书批注。
根据预习提纲或课前提示及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利用课内与课外时间,在老师下节课授课前充分预习,通过看书读书、圈划重点难点、批注相关知识、试做习题、设问问题等形式,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二、课堂听课,积极参与。
遵循老师课堂教学引导,注重解决自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积极互动参与教与学过程,在自学、互学、演板、检测、互评、纠错、归纳等课堂活动中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张扬个性,锻炼能力。
三、即时复习,巩固内化。
充分利用课堂余留时间及课外时间复习当天所学内容,甚至入睡前时间,也像过电影一样回顾当天所学内容。
重在理解巩固,堂堂清、日日清;重在梳理归纳,使前后所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从而内化为能力。
四、独立作业,规范整洁。
作业是即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应当像考试一样紧张地独立地完成,不抄袭课本和同学,务求正确、规范、整洁。
对错题要对照课本或询问同学及时纠错并明确错因。
五、诚信考试,明得明失。
考试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
通过诚实守信的考试,明白自己学习的得与失,扬长补短,促进学业进步。
要明白:通过抄袭课本或同学、利用手机作弊或考前窃题等行为牟取高分数,都是虚伪的、带有欺骗和偷窃性质的不道德行为。
六、扬长补缺,梳理总结。
根据作业与考试中反映出的成绩和缺陷进行针对性的培优补弱,梳理相关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总结方法规律形成经验和技能。
七、实践运用,探究深化。
注重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实践探究的习惯,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探究中深化理解。
八、勤学反思,循序渐进。
学而不思则罔。
在勤于学习的基础上善于反思,一天、一周、一月乃至一学期、一学年,要定期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完善自己的学习品质,脚踏实地,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