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一座城池有感700字

读一座城池有感700字

读一座城池有感700字
韩寒的《一座城池》让我读得很简单,至于其他的感受则没有太多,可能也就只是简单罢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座城池》的5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读一座城池有感1
我有时候会做梦。

醒来之后却无法记清其中的情节。

只是隐约觉得自己经历了一些东西,留下一些情绪,如氤氲的水汽萦绕心头,最后也随时光流逝消失不见。

一座城池,圈住一个梦。

两个逃亡者。

他们不确定是谁杀了那个人。

其实他们甚至不确定那人是否真的死了。

只是因为看到呼啸而来的警车。

他们的记忆混乱。

他们丢失了记忆。

他们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

这是一座疯狂的城市。

城市中的人蜂拥般的去观看化工厂的爆炸。

在发现政府瘫痪之后,人们开始互相抢劫。

他在这个城市中一睡两三天并做各种奇怪的梦。

试图通过梦境重新拼接自己的记忆。

他想起了那个女孩。

那个即使被扒手扒一百次仍然会相信世界美好的女孩。

在这疯狂的城市。

他对她最后的记忆是一场车祸。

他对她说那个司机不会死。

而那个司机最
后却死了。

他相信这个女孩会永远相信他。

他相信这个女孩无比的喜欢他。

他相信那三棵电线杆上刻的是我爱你。

而事实上电线杆上刻的是大笨蛋。

而事实上女孩最后也换了电话而没如他以为的那样会一直等他。

但他仍然相信这女孩是喜欢他的。

只是在女孩眼中他只是一个想法。

就如同女孩在他眼中也只是一个想法。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和一个自己的想法飞奔。

后来,他发现,他从来都是把他想的代替事实,然后用事实代替没发生的。


那么,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没发生的?
是我们在做梦,抑或是我们只是一个梦境中的一部分?
有人说,梦境如水中倒影,风一吹就会摇摇欲坠。

然而我们这个世界难道也不如倒影一般,一旦被一种情绪笼罩就开始变化颜色吗?或是五彩缤纷。

或是灰黑阴郁。

我们醒来又沉醉。

一切终将过去。

只有一些情绪留在心底。

读一座城池有感2
《一座城池》很黑色幽默。

之前看过韩寒的书,比较早期的《三重门》。

那个时候觉得很有共鸣。

而《一座城池》,我看到了更多的对这个社会的无奈,于是只能冷嘲之。

《一座城池》是能让人看着发笑的书,不过更让我发笑的是贝塔斯曼书友会在推荐这本书时做的推广文案——那个文案八
成没看过这本书。

这本书里写的,并不是韩寒心中向往的城池,而是想要逃离的城池。

在书里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蛛丝马迹看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令人心中不悦甚或愤怒的事件,*的2个,不或许可以说是三个主人公都是文化素质很低,甚至可说没有常识的人物:为了测试温度计有没有坏竟然拿去火上烤,不知道江水不会结冰……
书里把人们爱看热闹的劣根性夸张到了极致:为了近距离的观看化工厂的爆炸现场,可以不管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往前冲着去凑;或者为了看消防队员怎么救活可以围成一圈看着一家杂货铺化为灰烬;夸张的极致是发生了产生蘑菇云的爆炸、震碎了玻璃,人们除了第一反应的看热闹,就是疯抢别人的东西陷入无政府状态;最离谱的还有为了看到底有多少车能够在雪后结冰的桥的另一端掉进为铺设管道而挖的两米深的大坑,竟然无数的人拿着相机等着拍照、拖吊公司的人等着在坑旁边捞车……
对于书里讲述的“我”曾经的两个梦境与现实的巧合和差异,也许就是韩寒的深意所在,梦里的我不知所以的在奔跑,现实中的我也在茫然的奔跑,奔跑的时候仿佛有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似乎在奔跑的反方向。

梦里的铁轨是平行的,但现实中的铁轨是交叉的。

我们的希望和现实总有差异。

一座城池,我想书里的城池是我们都想逃脱的,而我们梦里的城池又在哪儿呢?
读一座城池有感3
韩寒是我在心中把他划为:就算是以后起了冲突,也绝对不要和他吵架的那种类型。

他的文字实在是太犀利了,我不知道当面是不是如此?反正,从吵架这一点来说,他能文能武,既可以毫无顾及的骂娘,又可以很文化的引经据典,实在是文战的奇才。

不过就在最近发生的争端中,我虽然喜欢看他骂人的文字,也觉得他并没有骂错人,但还是觉得在此之中最佩服的是高晓松,从仅有的一点接触看来,他实在是讲义气。

和认识的心理学家曾经谈起了这个问题,她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韩寒还在青春期,他所有上演的剧本,都是青春的叛逆。

从这一点来看一座城池,就不能算是他很成熟的作品。

一开始很吸引我,因为我喜欢幽默的东西,而且里面的几个人物除了女人之外都塑造的不错。

但里面有些幽默是专属上海的,也专属一些属于他的文字的人,比如说关于ok的描写,就未免有点yy的味道,把文字当成了武器。

我喜欢一座城池荒诞的调子,但觉得结尾仓促,显然符合他要赶快写好一本书好有钱赛车的个性,未免不够认真。

陈村说:韩寒一定没有谈过一场真正的恋爱。

应该是大意如此,如此八卦固然不好,不过韩寒在塑造女性上确实不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