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钢筋工程一、钢筋加工(一)钢筋加工形状及尺寸不符合规范1、现象:箍筋、拉筋弯钩角度及平直部位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2、原因分析:(1)制作工人质量意识差,下料及制作时很随意造成。
(2)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加工机械保养、维护不到位。
3、防治措施:(1)加强制作工人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2)制作前对制作工人进行专项技术交底,明确各类箍筋的制作要求及技术要点;(3)加强制作过程质量抽查,对加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避免不合格品产生。
(二)直螺纹丝扣加工1、现象:丝扣缺损、数量不够、丝头端部不平整。
2、原因分析:(1)操作工人未经培训,现场交底不清;(2)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加工机械维护不到位;(3)丝头加工后未及时加戴保护帽进行保护;(4)钢筋端部直接采用切割机切割。
3、防治措施:(1)钢筋接头丝扣加工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2)现场须配备通规、止规等检测工具,对加工的丝头要经常性抽查;(3)合格的丝头应及时加装保护帽;(4)钢筋端头应采用无齿锯切割,以保证钢筋端部平整。
二、钢筋安装(一)柱子纵向钢筋偏位1、现象: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生偏位情况,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
2、原因分析:(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3)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钢筋的约束,整个钢筋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
3、防治措施:(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
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发生;(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3)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4)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5)柱、墙钢筋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6)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
(二)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1、现象: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处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柱箍筋绑扎困难,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象经常发生。
2、原因分析: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处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处钢筋较为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核心部位钢筋绑扎困难的局面,因此在绑扎时经常遗漏柱箍筋的现象。
3、防治措施:(1)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处钢筋绑扎顺序;(2)纵横向框架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框架梁下部钢筋。
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筋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自相应的梁底模上。
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一一套入节点部位的纵向钢筋进行绑扎。
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最后,将各框架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
若纵梁断面高于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绑扎顺序颠倒,即按“先纵后横”进行绑扎即可;(3)当梁柱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时,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U”型箍,套入后焊牢箍筋搭接接头。
(三)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1、现象: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的1.3L内,所存在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
2、原因分析:(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合理搭配原材料的下料长度;(2)忽略了某些构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3)错误取用连接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4)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3、防治措施:(1)配料时钢筋编号要清晰,注明各个区段的搭配情况,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说明;(2)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受力钢筋接头不得采用绑扎搭接;(3)若分不清钢筋所属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位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考虑。
(四)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1、现象: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筋位置抵触。
2、原因分析:梁箍筋弯钩应放在受压区,从受力和构造角度看是合理的。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连续梁支座处,受压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钩位于下面,有可能被箍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
此外,实践中还会出现另一种矛盾:在目前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或框剪结构形式的工程中,大多数是按抗震要求设计的,因此箍筋弯钩应采用135度,而且平直部分长度又较长,故箍筋弯钩与梁上部二排筋经常相碰。
3、防治措施:绑扎钢筋前应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钢筋,钢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可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但应特别绑牢,必要时采用封闭箍筋,对于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应将弯钩放在梁下部。
(五)钢筋直螺纹连接1、现象: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紧,连接套筒开裂等。
2、原因分析:(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未采用力矩扳手及时检查;(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3、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交底和检查工作;(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值是否符合要求。
(六)主体现浇砼结构钢筋保护层不符合规范要求。
1、现象:主体结构砼构件钢筋保护层不足、不符合规范要求。
2、原因分析:(1)主体结构钢筋龙骨在安装过程中因垫块漏垫或垫块间距过大导致钢筋保护层不符合规范要求;(2)板的负弯筋没有设马凳或被踩弯等导致钢筋保护层不符合规范要求。
3、防治措施:(1)钢筋的保护层数量应满足需要。
板的负弯筋应用垫块保护,安装预埋管线或浇筑砼时,不得踩踏板的负弯筋;(2)在砼浇筑过程中,应由责任心强、懂技术工艺的专人进行监护,如发现钢筋撞斜碰歪,要暂停浇筑,待纠正后再施工。
(七)钢筋电渣压力焊1、现象:电渣压力焊有轴线偏移、弯折、焊包大小不均、焊包不饱满、气孔等。
2、原因分析;(1)电渣压力焊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
3、防治措施:(1)轴线偏移:矫直钢筋端部、正确安装夹具和钢筋、避免过大的顶压力;(2)弯折:矫直钢筋端部、注意安装和扶持上钢筋、避免焊后过快卸夹具;(3)咬边:减小焊接电流、缩短焊接时间、注意上钳口的起点和止点,确保上钢筋顶压到位;(4)未焊合:增大焊接电流、避免焊接时间过短;(5)焊包不均:钢筋端面力求平整、填装焊剂尽量均匀、延长焊接时间,适当增加熔化量;(6)气孔:按规定要求烘焙焊剂、清除钢筋焊接部位的铁锈、确保接缝在焊剂中合适埋入深度;(7)烧伤:钢筋导电部位除净铁锈、尽量夹紧钢筋;(8)焊包下淌:彻底封堵焊接焊剂筒的漏孔、避免焊后过快回收焊剂。
模板工程一、模板材料损坏1、现象:模板多次使用后出现缺角、掉皮、刚度减弱等现象。
2、原因分析:(1)模板厚度不足,导致模板的整体刚度达不到要求;(2)模板周转次数过多;(3)未使用脱模剂,未能有效保护模板。
3、防治措施:(1)模板进场时采购厚度及刚度较好的黑模板;(2)严格控制模板的周转次数,对损坏、破旧的模板及时更换;(3)正确使用脱模剂,加强对模板的成品保护。
二、轴线位移1、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墙、柱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2、原因分析:(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就位;(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计误差;(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防治措施:(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三、标高偏差1、现象: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2、原因分析:(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3、防治措施:(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要做找平;(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不少于3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