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
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
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
“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
”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
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
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
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
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
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
“`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
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
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
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发生。
离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从谈起。
在人的发展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人类的实践活动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人化的自然”和“原始的自然”两部分,并且推动“原始的自然”不断向“人化的自然”转化。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而“原始的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发生关系的天然自然。
“人化的自然”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
“人化的自然”的出现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正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自然界才逐步成为“人化的自然”第三,以实践活动为中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然化过程。
总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方面,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认识,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它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科学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并研究这种复杂性事物存在与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多个科学组成的一个综合性学科群。
故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是其构成学科的思想集成,即构成它的每个学科的理论和思想都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思想。
其总体思想理论可概括为:着重于整体,侧重于事物中的联系和交互作用,注意系统内外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注重演化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区分不同的演化方向和趋势,以组织性和复杂性测度进化和发展。
系统自然观是在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认识。
它认为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还演化着;不仅是确立的,而且具有随机性;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整个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体。
具体而言,系统自然观主要由以下一些观点和特征。
第一,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基本方式。
系统自然观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它反映了自然界中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反映了世间万事万物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与演化着。
第二,自然界是多性质统一的物质系统。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自组织理论、分型理论和混沌理论等研究成果,开启了对自然界新的认识,揭示了自然界演化与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自然界是演化的不可逆系统。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归根结底表现为世间的不可逆性,即时间的进程是单向的;演化的不可逆性表明演化是单向的,但自然界的演化过程的不可逆,表现为既有从有序到无序的不可逆,又有从无序到有序的不可逆,故自然界经历着混沌到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系统自然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然后,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其次,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3.2 人工自然观自然界分化出了人类,使自然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开始了自然界被人工化和人工自然的生成进程。
自然界被人工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工自然的产生。
人工自然的产生使自然界出现了新的分化,形成了人工自然界,促进了人工自然的发展。
人工自然观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总体看法,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观点。
人工自然观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特征。
第一,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人工自然界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天然自然界没有的。
第二,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有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
人工自然是人创造的物质,而人是从愚昧无知、落后进到先进、文明的现代,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人工自然是与人的发展一同发展起来的。
人工自然观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扩宽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人工自然创造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从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领域研究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深刻体现了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性。
随着人的需要的多样化发展,人工自然的创造也在发展,这种发展就是凭借人的创造性在挖掘天然自然的潜在价值,探索新的天然自然,创造新的客体和价值,从而即加深了对天然自然的认识,又扩展了天然自然的存在范围,开创了新的天然自然领域,使人类走出了已有的天然自然范围,超越了以往狭义的天然自然领域,从而扩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观又反思人工自然观的科学自然观。
人工自然的创造在改造天然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工自然观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观又反思人工自然观的科学自然观。
3.3 生态自然观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由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发展到对整个地球生物圈的严重损坏,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其集中表现为生态危机,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根源。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主要的基本观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自然观是对对前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反思全球性问题和总结生态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主要观点或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为了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
2、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