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赵松淼
(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河南 焦作 454000 )
【摘 要】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的增强,如何看待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与自然的统一。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实践活动反而让人类产生了异化,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能够重新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解决人类面对的生态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被人自然的活动所破坏,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也被学者重新重视起来,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如何,人与自然关系该如何处理,如何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生态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重新认识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地位,改变过渡夸大人类自然实践能力,或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一部分的观念,将人类的活动约束在与自然统一的条件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因此重新认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渊源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兴起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的人类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活主要还是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虽然也需要面对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农业生产只是一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人自身和借助于简单的生产工具,人类生产力虽然已经超越了之前的原始和奴隶社会,但这时期的生产力还是较低,并没有将人从自然中凸显出现,人还是在自然的和谐中存在,当然也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
工业革命的出现第一次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生产,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人的主体性借助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主体性的提升,使得人类开始反思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使得各个学科都开始将人作为自然之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机械唯物主义将人作为一个机械存在,自然则是一个更大的机械,自然中各个存在都是自然这个机体的一个零件,自然的各个零件之间是一种单线的、机械化的联系。
黑格尔则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进行反思,与机械唯物主义将自然作为一个机械化的存在不同,黑格尔则把自然界定为一个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只是黑格尔所说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马克思生态观意义上的统一,而是一种借助于主体的精神活动的统一。
此后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将自然界定为一种不依赖精神的客观存在,马克思生态观自然观在批判机械主义、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的界定了自然和人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容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自然进行了全新的界定,在他看来自然是一个有机的存在,人类的面对的自然是一个多层次存在的自然,可以分为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三个层次的存在。
作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以前的自然和现代人类社会还没有达到的自然,更准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影响到的自然,这种自然是可以说与人的实践活动完全不相关的存在。
而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影响到的自然,这个层次的自然已经不是自在自然的状态,被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人的本质力量已经改变了部分自然的存在状态。
最后所谓人工自然则更多的体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结果,这个层次的自然是自然本身不存在的自然,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存在,这种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对人类而言是人本质力量存在的体现,对自在自然而言则是一种“异己”存在,虽然并不意味着与自在自然相冲突,但是自在自然并不存在的对象。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这种对自然的认知,也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为基础的。
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存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自在自然条件下,人的实践活
动没有触及到,因此人的本质力量也改变不了自在自然的存在,在人化自然的层次,人通过实践活动已经在自然上体现出了的人本质的力量,人造自然更加体现了人的本质化力量,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自然的存在物,与其它自然不同的是,其它存在没有人类的这种主体性,一方面人通过人实践活动,将人作为与其它存在物不同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在通过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也通过实践活动,人将自然的存在融入到了自然的存在,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是一种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存在的,现代人类面对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其实:首先人类的本质力量是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下展现的,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限定在这种统一关系之下,不能超越自然的范畴。
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生态问题就是由于人类过渡的夸大了人的本质力量,甚至是将人作为自然的主人身份而存在,忽视了也是自然存在的事实,过渡的对自然的开发,已经改变了自然本身的存在形式,降低了自然自身系统的调整能力,从而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最终影响到整体自然系统的存在,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会受到这种影响,最终毁灭人类的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树立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将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导下需要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人作为自然机体一部分,与其它自然存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人有主体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量对象化,这些都是其它自然存在物所不具备的,但并不意味着在自然之中人的存在是高于其他物的存在。
尤其是在道德层次上,人应该对其他自然存在物怀有仁慈之心,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的开发,对自然物大肆的破坏实际上就忽视人对于自然其他存在物的道德责任。
在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强化这种道德责任,通过自然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类的开发自然的行为。
最后是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存在价值,正如学者所共识的一样,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人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恰当利用则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关系统一起来,杜绝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和其负面作用的展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求我国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人类需要负起对于自然的责任,将人的发展限定在自然规律之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艳华.刍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J].才智,2016,(8).
[2]朱开锋.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6, (19).
[3]刘慧,毕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现实指导意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4]李佩文,王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5).
作者简介:赵松淼(1975—),男,河南新郑人,硕士,中共焦作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