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经典小说鉴赏》期末阅读报告品《聊斋志异》姓名:xx指导教师:xx学号:xxxxxx学院:动力学院专业班级:能动x班2016年5月品《聊斋志异》【摘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称《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1】蒲松龄以出色简练的文笔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造了蜿蜒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称得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全书主要分为五个比较大的主题思想:自由爱情、腐败的科举制度、腐败的政治、贪官土豪的暴行、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通过对自由爱情、高尚道德情操的歌颂,以及对腐败科举制度和政治、暴行的讽刺与批判,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关键字】聊斋志异蒲松龄讽刺歌颂正文本文将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其中一部分小说进行分析,来展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香玉》主要讲诉了一个书生的爱情故事。
住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的书生黄生爱上了一个白牡丹花妖香玉并与之成婚。
某一天香玉的本体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去世。
黄生悲痛欲绝,在凭吊时又遇到山茶花(耐冬树)所化的红衣女子绛雪(香玉的好姐妹),绛雪被黄生的深情感动,因此经常陪伴在黄生身边代香玉照顾黄生。
后来,花神被黄生打动,便使香玉复生,黄生与香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原文中首先开场以“牡丹高丈馀,花时璀璨似锦。
胶州黄生,舍读其中。
一日,自窗中见女郎,素衣掩映花间”等句子描述香玉的美丽,为黄生爱上香玉埋下伏笔。
之后香玉与黄生两情相悦,相亲相爱。
按照原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从“后生妻卒,生遂入山不归”中可以看出黄生应该原本是有妻子的,但是黄生却又与香玉相爱。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这却恰恰体现了蒲松龄先生的文笔之神妙。
黄生并不爱他的妻子,尽管文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按照当时封建礼教的传统,由父母而决定的婚姻。
而黄生与香玉却是自由恋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从旧婚姻与新婚姻的对比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蒲松龄先生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之情。
这是我认为的全文的第一个亮点。
第二个便是小说中的第二女主角绛雪,在香玉逝去之后,同样是爱上了黄生,但和香玉与黄生的爱却不同。
绛雪对黄生的爱是一种更加洒脱的爱,这种爱至情至性,却又不对黄生产生爱的困惑,爱的影响,不受世俗的羁绊。
当香玉回归之后,一句“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将自己从黄生的情人变成了黄生的朋友。
这种洒脱的爱,简直世间罕至,即使是现在的人们,能够做到“爱,就是要放手”的人又有多少呢?而在古代,一个女人如果和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那是必须要嫁给那个男人的。
这些伦理道德在小说中没有丝毫的体现,也可以说是被小说所抨击。
这两个亮点,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蒲松龄想要表达的自由爱情的精华所在。
《叶生》主要讲诉了一个文章词赋绝佳的书生始终不能考中秀才的故事。
河南淮阳一个姓叶的书生,有着首屈一指的文章词赋,但每次应试却都名落孙山。
之后遇到一个新知县丁公很欣赏他,帮助他继续研读诗书,却依旧落榜。
叶生十分沮丧,生了大病,最终病死。
但他的魂魄却随着丁公一起离去,帮助丁公的儿子功成名就。
直到返回家中叶生才发现自己已经死了,最后他的灵魂也散去了。
从文章的一开始“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便可以看出蒲松龄先生想要表达的一种胸怀大志却无法实现的郁闷情感,我认为这和蒲松龄先生的现实际遇是息息相关的。
当叶生久考不中之时,他遇到了一个知己,新的县令丁公,丁公十分欣赏叶生的才华,这和蒲松龄与毕际有之间十分的相似。
可以说全文的前半部分能够完全表达蒲松龄在当时最真实的情景,而当叶生死去之后的故事,就是蒲松龄先生自己的完全创作了,也可以说是其精髓所在。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叶生原本的重病在几天之后突然好了,并来到叶公府上准备和叶公一起离去。
读到这里,应该所有读者都会产生疑惑,这正为了后文道出叶生已经变成鬼魂的事实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一个人死后原本应该魂魄散去,回归尘土,或者说应该是进入阴间转世。
但叶生竟然能够让魂魄留存于世间,按照古代的观点,这是十分困难的。
从侧面也能体现出叶生心中的不平与郁闷达到了何种程度,竟然能使魂魄留于世间完成未完成的遗愿。
在小说的最后,情节达到最高潮,由叶生的妻子道出了叶生实际上已经去世多年,无论是他与叶公同归故里,还是辅导丁公的儿子考中进士,还有自己高中举人,这些都是他的灵魂所为而已。
叶生所做的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因为自己有生之年的不甘心和想回报知己的热切。
一切真相大白之时,所有的功成名就都恍若南柯一梦。
叶生没有了精神支柱,顿时倒地而魂散。
【2】蒲松龄通过对叶生魂魄生动细致的描写,将其一生所期望的理想在其魂魄身上实现,却又道出一切皆是虚妄的真相。
真切的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嘲讽,倾诉了其郁结一生的满腹愁情。
《促织》主要讲诉了一个平民被强行要求寻找蟋蟀进献皇室的故事。
华阴县有个叫成名的读书人,被要求担任里正的差事(抓蟋蟀),但他又不愿意勒索百姓,却又没有抵偿的钱,想要寻死。
之后幸运的通过巫婆发现了一只俊美健壮的蟋蟀,却被自己的儿子不小心弄死。
他的儿子差点也死了,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又发现一只小个子像蝼蛄的蟋蟀,这只蟋蟀打败了所有的其他蟋蟀,甚至能够斗过公鸡,进献给皇帝后皇帝十分喜欢。
最后成名等人(包括县官巡抚)受到封赏,成名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他的儿子也恢复了。
文中的成名是个为人拘谨,不善说话的老实人,他的形象代表着广大的平民阶层。
由于当时皇室爱好蟋蟀赌博,要求全国各地进献蟋蟀,而成名就成为了这个事情的牺牲者。
整个小说故事跌宕起伏,由于找不到蟋蟀又没钱,成名遭到毒打“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这是成名第一次绝望。
通过对毒打情节栩栩如生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害。
之后他得到了驼背巫婆赠与他的一幅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
通过这幅画的场景,他找到了一只强大的蟋蟀,原本以为故事得到了完美的结局,却又不小心被儿子将蟋蟀弄死。
之后儿子掉进井里,只剩下一丝气息,这时是成名第二次绝望。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蒲松龄对两次悲痛欲绝的绝望场景的描写,将人民被压迫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转折从这里开始,成名突然发现了一只“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的蟋蟀。
这只蟋蟀虽小,却越战越勇,甚至连公鸡都能斗得过,最终使得成名从此变得大富大贵,儿子也顺利康复。
其儿子康复后的一席话“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也是全文最神奇的所在,原来那只蟋蟀居然是成名的儿子所化,这也暗中解释了为何会又突然出现了一只蟋蟀在当时成名的家中。
整观全文,以促织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对应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极复喜【3】,整个过程波澜起伏,蜿蜒曲折,悲悲喜喜,使得读者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这故事的曲折,引人入胜。
蒲松龄通过对人物惟妙惟肖的描写,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皇帝的荒淫无道,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而小说的最后写道“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即成名一家最后荣华富贵了,看似感觉对小说整体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不能够突出小说想要表达的抨击之感;实则暗暗表达了作者希望善有善报的感情,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表现的恰到好处,这与整个小说的主旨并不冲突,甚至更能体现一个普通人所应该具有的情感。
《宦娘》主要讲诉一个女鬼宦娘成人之美促成温如春与良工美好姻缘的故事。
温如春酷爱弹琴,一次外出时遇到一位琴技高深的道士指导他,使他成为了身怀绝技的高手。
之后温如春返乡,路遇暴雨,躲避暴雨时遇到一个美丽的姑娘宦娘心生爱意却被她的家人拒绝。
后来温如春娶了葛公之女良工之后才知道一直是宦娘在帮他,他才能娶到良工,温如春对宦娘十分感激。
小说以《宦娘》为题,但全文描写宦娘的部分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少的可怜,只有开头的一两句以及结尾的一两句,但宦娘却是实实在在的主角。
这种写法,极大的体现了蒲松龄大师级的文笔。
开头的一句“俄一女郎出,年十七八,貌类神仙”描绘出了宦娘的美若天仙,她的美丽吸引了温如春,而温如春的琴艺也吸引了宦娘。
本来这是一桩美满的姻缘,却因为宦娘是鬼,人鬼殊途,不能结合。
之后,温如春又喜欢上了部郎葛公的女儿良工,却因为家境破败而被拒绝。
温如春突然发现自己房间的琴会自己发出声响,四处寻找却又没有发现人的踪迹,他发现好像是有个人在学习弹琴,便每日教其弹奏,这其实就是宦娘爱慕琴艺,想要学习。
而宦娘为了报答温如春的授琴之恩,暗中帮助温如春最终与良工喜结连理。
在全文的末尾才道出整个事情的真相,一句“惠顾时,得聆雅奏,倾心向往;又恨以异物不能奉裳衣,阴为君胹合佳偶,以报眷顾之情”给人一种豁然开朗而又感触颇深之感。
正如前面所说,全文很少提及宦娘,但宦娘可以说是全文的线索,因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与宦娘有关,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宦娘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那种无私奉献,成人之美的伟大的品德,这正是蒲松龄想要颂扬的,这种描写,可以说是整个小说最大的亮点,也是将其称之为佳作的重要原因。
结语本篇报告通过四篇选自《聊斋志异》的小说,分别展现了蒲松龄对自由爱情的赞美、对腐败科举制度的嘲讽、对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批判以及对人民美好品德的赞美,较为全面的表达了《聊斋志异》中大部分小说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
蒲松龄先生利用其传奇的笔法,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思想感情都绝不输于当代所为人熟知的四大名著。
参考文献[1]wan_gjie.《聊斋志异》[J/OL].360百科.2015-09-10./doc/4974273-5197002.html[2]宋华伟.《聊斋志异》中《叶生》评析[J/OL].豆丁网.2013-09-06./p-697678236.html[3]c7y1h9.《促织》[J/OL].百度文库.2010-12-28./link?url=9jDMoF9v3METHc_x5Ozh4wPuV2in2i7K6MLq PDMUzV1hqmulB9w3vYUtJ7RpISJXFvuPJqmCEMnJOiu1jpBAkdSnmgF58XYdgbh9foLgIui (404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