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前言一、实习目的二、实习方法三、实习的相关课程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第二章地质地貌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第三章土壤地理一、实习地点二、实习目的内容三、实验工具四、实验步骤五、黄棕壤概述第四章植物地理一、实习地点二、实习目的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五、主要植物第五章水文学一、长江二、玄武湖结束语前言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1. 踏勘法。

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地图法。

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

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

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

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第六天:地质博物馆第七天:返校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

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平均气温15.7度,南京市面积为6516平方公里。

第二章地质地貌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系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最高峰为南京紫金山主峰,海拔448米区内其它较高的山头还有:栖霞山、幕府山、孔山、汤山、仑山。

这里地层发育齐全,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

构造变形程度中等,构造现象清楚典型,岩浆岩类、火山岩类众多且出露广泛。

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便利,观察容易,已成为地质旅游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1、六合方山1)南京长江北岸六合、仪征一带,耸立着十余座由玄武岩构成的锥状火山丘及平顶方山,如瓜埠山、灵岩山等,属于六合火山群的一部分。

2)组成火山锥的岩层及其特征:构成该火山基底的岩石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浦镇组(相当于洞玄观组),它主要出露在方山的东南坡,为一套胶结疏松的砂砾层,中、上部为棕黄色砂砾层夹砂质层,砾石形状圆滑,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及燧石等为主,有清晰的大型单向斜层理,含硅化木化石,属河流相沉积物。

覆盖在浦镇组之上的岩石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块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成分主要是各种形态的火山弹、火山渣、火山砾,此外还有少量磨圆度很高浦镇组砾石,填隙物为火山灰。

在火山碎屑岩之上为橄榄玄武岩。

它呈新月状围绕山顶分布(北坡火山口开裂和缺失),造成方山顶部的悬崖和陡坎,厚50米至70米。

岩石呈暗紫红色和深灰色。

微晶质或隐晶质,具气孔构造。

此外,玄武岩在此处柱状节理明显,形成了石柱林,多为六棱柱,少数五棱、七棱柱。

这是因为玄武岩溢出地面后围绕结晶中心收缩冷凝裂开,最终形成六棱柱。

石柱多垂直于岩层层面,相对于地面倾斜。

2、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地区汤山位于南京东郊宁镇褶皱束南带,由三列山组成,其走向北北东。

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米,包括排山与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一般标高为160—250米,包括孔山、火石峰等,主峰孔山高341.8米;南列山简称汤山,其主峰标高为292.3米。

三列山之间是两个谷地。

1)地层这里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易于观察。

寒武系、奥陶系以及志留系下统均分布在汤山。

中列山与南列山体之间的谷地为志留系所在,谷地的形成是该地岩性软弱,易受侵蚀所致。

下中泥盆统茅山群很不发育,仅零星见于中列山。

上泥盆统五通组至下二叠统孤峰组发育良好,均产出在中列山,因采石公路达山顶,剖面切割的清楚,化石丰富。

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位于中列山北侧谷地之中,谷地的形成是该组地层岩性软弱,易受侵蚀所致。

在谷地中段黄花岸附近因公路穿过,有龙潭组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其中植物化石很多。

下中三叠统青龙群组成并列山体,在棒槌山西端便道旁其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盛产瓣腮类及头足类化石。

这里也局部暴露了上二叠统顶部的大隆组地层。

在北列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引起低缓的丘岗,是由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与下中侏罗统象山群组成。

(1)上泥盆统五通组 (孔山北坡)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砾岩及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

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间夹薄层粉沙岩。

具有缝合线构造以及单向斜层理。

上部为黄褐色砂岩及粉砂岩,夹有较多灰白色粘土岩及灰黑色碳质页岩,局部夹扁豆状薄层赤铁矿。

在灰黑色页岩及灰黄色砂岩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亚鳞木及楔叶木等化石。

顶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缝合线构造十分发育。

在距此地约100米的地方观察到波纹构造,是流水作用产生的波浪状构造保存在沉积岩层的层面上。

该处的波痕为流水波痕。

流水的波痕形态不对称,波峰波谷均较圆滑,陡坡的方向代表流水的方向。

(2)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孔山北坡)假整合与金陵组之上。

金陵组顶部的侵蚀面起伏不平,因受过氧化,颜色发红,面上有铁锰质薄层堆积。

下部是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砂岩,含灰褐色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含腕足类化石碎片。

中部是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

上部是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灰黑色粘土质及粉砂纸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总厚约36米。

(3)上石炭统船山组(孔山组两边)与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

黄龙组顶面因受到侵蚀起伏不平,且因氧化颜色发红。

但厚度约40米。

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互层的厚层生物屑灰岩、微晶生物屑灰岩及微晶灰岩。

具有缝合线构造,可借以判识剖面。

中部及上部产有核形石,为圆形球,似豆粒大小,灰白色,即见于深灰色灰岩中,也见于浅灰色灰岩中,是藻类生物聚集而成的。

它是识别船山组的重要标志。

顶部有一层及富海百合茎的生物屑灰岩。

本组产有麦粒蜓及假希瓦格蜓等化石。

(4)下二叠统栖霞组(大石碑北壁断层下图)与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厚度约为130米。

分为四部分:①臭灰岩段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发育缝合线构造。

风化面上有沿层面方向延伸的眼球状及扁豆状小溶沟。

产米斯蜓。

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厚的灰黄色泥质页岩及生物屑灰岩,其中产介形类化石。

②下硅质层段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构造的含硅质生物微晶灰岩,露头零星。

③栖霞本部段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

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

具有缝合线构造。

有时还见微层理,化石丰富,常见早阪珊瑚、奇壁珊瑚、中国孔珊瑚等。

化石突出于岩石表面,极易找到。

④上硅质层段为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

露头零星,在深槽中可以找到拟纺锤蜓等蜓类化石。

(5)下、中三叠统青龙群(棒槌山)与大隆组为整合接触,厚约500米。

分为上青龙组与下青龙组。

在棒槌山西段人工剖面出露下青龙组,可分为四部分:下部是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石及克氏蛤。

中部是灰色薄层微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晰,产佛来明菊石等。

上部是灰色中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薄层瘤状微晶灰岩及微晶砾屑灰岩。

顶部是厚层微晶灰岩,多被覆盖,仅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楚。

上青龙组未见在此出露。

棒槌山岩性是页岩夹杂砂岩。

岩层走向:东北西南220度,倾向:东南西北332度,倾角:65度。

2)构造(1)汤仑背斜是宁镇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

核部由上寒武统观音台组构成,两翼由奥陶系、志留系以及上古生界组成。

有时在翼部还有次一级褶曲构造出现。

轴向主要为北东向,往东逐渐变为北东东向,为背斜。

该背斜延长约60~70公里,宽度约为4~5公里。

该褶皱北翼较陡,南翼较缓。

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0度,倾角:84度。

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180度,倾角:19度。

(2)阳山碑林在阳山的这个采石场遗址,朝南的石壁上还可以看到一处明显的断层,这个是一个正断层。

大石碑断层两盘位移明显,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垂直底层距约三米左右。

因为断层面倾角较陡,故往往引起错觉。

断裂面张开宽度不一,最宽处约一米多。

相关主题